美國科學院院士選舉完全是秘密進行的。由某個院士提名候選人,候選人的材料也是由提名人寫 的,候選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被提名了。與中國院士候選人厚厚的一大本材料不同,美國院士候選人的材料要求很簡單,一份簡單的履歷和不超過250個單詞 的學術成就介紹,以及不超過12篇的論文目錄。候選名單分別交給相應學科的院士初審(美國科學院共設31個學科分支)。各個學科的初審程序可能都不一樣。 初審結果交到高一級的學部(共有6個學部)委員會合并,根據(jù)各個學部的名額產生學部的候選人(人數(shù)為增選名額的150%),由于名額限制被淘汰的候選人則 在第二年自動成為被提名人。然后候選人名單送給全體院士投票(對投票有一定要求,比如每個學部至少要選多少人)。根據(jù)投票結果產生等額候選人名單,在每年 4月底開院士大會時,對名單集體表決通過。然后再通知當選人,當選人同意了,才正式成為院士。
中國院士候選人名單是公開的,美國則是秘密的。公開有助于輿論監(jiān)督,然而也容易出現(xiàn)其他問 題。對美國院士選舉來說,沒有接受輿論監(jiān)督的必要,因為他們有比較正常的學術環(huán)境,造假者能騙過同行院士的可能性幾乎是不存在的。中國院士的選舉自始至終 是分學部進行的,而美國院士選舉只是在提名階段分科進行,正式的選舉是全體院士投票。分學部選舉的優(yōu)點是選舉人都是同行,對被候選人的學術成就都能有更專 業(yè)的判斷,缺點是選舉結果容易被少數(shù)人操縱。
美國院士選舉程序非常復雜而繁瑣,選院士因此成了美國科學院的主要工作,這讓著名物理學 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最終忍無可忍,憤而放棄院士,因為他看不出有何必要要隸屬于一個把主要時間花在選舉院士上的機構。搞這么一套繁瑣費時的程序是為了 盡量保證選舉結果的公平。但是即便如此,美國院士選舉結果有時也會引起爭議,爭議最大的是著名科普作家卡爾。薩根一直沒能當上院士。薩根其實也是一個有很 高的學術成就的天文學家,其成就獲得同行的認可。在院士選舉時,天文學分科的院士都投票給他,但是他給其他分科的院士的印象卻不是一個正兒八經(jīng)的科學家, 不愿把票投給一個公眾人物,所以他就一直選不上。作為彌補,美國科學院授予薩根“公共福利獎”,表彰他在科普方面的貢獻。
但這畢竟是例外?傮w上,美國院士的選舉是公平的。兩國院士的選舉程序各有利弊,不正常的 選舉結果是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美國院士僅僅是一個崇高的榮譽,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好處(唯一的特權大概是有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fā)論文的便利),當不 上院士也沒有利益損失,當上了還有放棄的。中國院士則不然,一旦成為院士,手上就掌握很大的學術權力和大量的學術資源,沒當上時孜孜以求,當上了從未有人 放棄過。“含金量”巨大,讓中國院士成為了一塊很多人不擇手段想要攫取的肥肉,也讓院士選舉成為了各個部門相互爭奪、利益分割的結果。只要這種情況不改 變,再好的選舉程序也會出現(xiàn)不正常的選舉結果。(來源:科學網(wǎng))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lián)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
010 82311666
400 650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