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關鍵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我院于2000年1月1日至2005年1月1日,對260例老年患者的膽囊良性病變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術后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男性19例,女性241例,年齡60~88歲,病程10天~30年,其中膽囊結石238例,膽囊息肉22例,均經術前B超、術后病理證實。急性膽囊炎癥期行LC者163例,擇期行LC者97例。其中慢性萎縮性膽囊炎者43例,肥胖者(體重大于75公斤)28例,腹腔手術史者81例(上腹部12例,下腹部69例);合并冠心病、高血壓者72例,慢支、肺氣腫者43例,糖尿病者39例。
1.2術前準備術前有合并癥的患者均經過對癥治療。高血壓、冠心病者血壓控制在20/13kPa以下,冠心病者經過對癥治療,一般癥狀消失;慢支、肺氣腫患者戒煙、控制感染、鍛煉肺功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12mmol/L以下。
2方法及結果
本組在氣管插管全麻下用三孔法行LC,取臍窩、劍突下、右肋緣下穿孔。術后放置腹腔引流管者46例。手術時間20~100min,平均42min.術中出血3~30mL,平均8mL.5例因膽囊周圍廣泛粘連而中轉開腹,中轉開腹率為1.9%.術后4例發(fā)生膽漏,3例繼發(fā)肺部感染,1例并發(fā)應激性潰湯,經過對癥治療后均全部治愈出院。住院時間4~12d,平均6.2d.
3討論
我國從1991年開展LC以來,因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痛苦少、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特點,已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適應證進一步擴大[1].許多復雜類型的膽囊良性病變逐漸成為LC的適應證。本組病歷由于年齡大、并發(fā)癥多、病程較長、全身狀況較差,耐受手術的能力降低。所以,在術前認識到老年人LC的復雜性,作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工作至關重要。LC術中應嚴格按以下操作:(1)進腹后,術者應首先了解膽囊與周圍組織有無粘連及粘連情況,有粘連者應將粘連組織與肝下緣拉開,剝離,必要時用電凝鉤分離粘連,充分顯露膽囊。(2)急性炎癥期的膽囊張力高,壁增厚,充血、水腫明顯,可先穿刺減壓,但應盡量避免膽汁漏入腹腔,造成污染。(3)準確辨認及解剖膽囊三角。緊貼膽囊壁分離,每次電鉤鉤取少量組織,確認無條狀管道結構后,再切斷,邊分離邊電切。在無張力情況下,再辨認膽管,了解解剖結構后,用鈦夾夾閉膽囊管及膽囊動脈,夾閉前應盡可能將結石推入膽囊內,防止其進入膽總管,造成術后梗阻,術中盡可能分離出膽囊動脈,若膽囊三角解剖困難,可逆行切除膽囊。本組5例均因膽囊三角解剖困難,為保證手術安全而中轉開腹。馮來運等[2]認為復雜型膽囊手術中轉開腹率較高,約為10~15%,且多為膽囊三角解剖困難引起。(4)剝離膽囊:由于膽囊因炎癥反復發(fā)作出現壁增厚、變硬,解剖層次不清晰,應仔細剝離,且盡可能將膽囊與肝床保持一定張力,寧可破膽囊而不破肝臟。剝離后要仔細檢查肝床有無慢性滲血及膽汁外滲,電凝肝床。(5)引流管的放置:引流管可起到觀察和治療的作用,只要無膽總管損傷,膽漏經充分引流是可以治愈的。本組46例因剝破膽囊及肝床時有少量慢性滲血及膽漏而放置引流管,引流管于48小時后復查B超未見明顯異常而拔除。顧建萍[3]報告出血發(fā)生率為0.1%.劉朝暉等[4]報告膽漏300mL/d以下有腹膜炎體征者也不需手術治療,經充分引流可治愈。盡管LC具有上述優(yōu)點,但是其手術并發(fā)癥仍高于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且其并發(fā)癥的嚴重性、危害性較大[1].因此我們認為解剖膽囊及膽囊三角是LC成功的關鍵,解剖困難是中轉開腹的重要原因之一,果斷中轉開腹可避免術后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是明智的選擇而不是手術失敗。此外,術前交代好病情也很重要。
參考文獻
[1]葉輝,季福。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并發(fā)癥的預防[J].肝膽胰外科雜志,2004,16(1):51-52.
[2]馮來運,周駿。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膽囊三角分離困難因素及其對策[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4,13(2):159-160.
[3]顧建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常見并發(fā)癥的分析[J].肝膽胰外科雜志,2004,16(3):214-215.
[4]劉朝暉,候小龍,朱智輝,等。膽囊切除術后膽漏的處理體會[J].肝膽胰外科雜志,2004,16(3):209-210.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