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蟲夏草是一味比較高檔的滋補品,出產(chǎn)于我國西南的高寒地區(qū),當?shù)厝朔Q之為“牙什托根布”。
我國的醫(yī)學書籍對冬蟲夏草有很多的記載,最早的記載出現(xiàn)在清代醫(yī)學家的藥物著作《本草從新》。后來,醫(yī)學家趙學敏在他的著作《本草綱目拾遺》中對此也有所記錄。人們當時這樣描述它:“冬蟲夏草,一物也。冬則為蟲,夏則為草,蟲形似蠶,色微黃,草形似韭,葉較細。入夏,蟲以頭入地,尾自成草,雜錯于蔓草間,不知其為蟲也;冬交,草漸萎黃,乃出地蠕蠕而動,其尾猶簌簌然帶草而行。蓋隨氣化轉移,理有然者。”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冬蟲夏草是麥角菌科植物冬蟲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的幼蟲尸體。
對于冬蟲夏草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說冬蟲夏草“性溫暖,補精益髄”。《本草從新》則是這樣形容它:“甘平,保肺益腎,止血化痰,已勞嗽。”關于冬蟲夏草的藥用價值,《文房肆考》中還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桐鄉(xiāng)烏鎮(zhèn)有位叫孔裕堂的,醫(yī)藥不效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癥在不起。適有親戚自四川歸來,攜帶冬蟲夏草三斤,遂日和葷素作肴燉食;他的弟弟體質怯弱,虛汗大泄,雖值盛夏,處于密室圍帳之中,猶畏風甚,病歷三痊愈。”這個例子對冬蟲夏草的功效做了形象的解釋?,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冬蟲夏草有止血化痰,補腎助陽等功效,對于治療陽痿遺精、腰膝酸痛、虛喘、盜汗、病后體虛等病癥有很好的效果。古代,人們還它當作菜肴,因其獨特的風味和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對此,《儒林外史》和《柑園小識》中都有記載。
冬蟲夏草的藥用價值如此之高,可惜的是我國直到近代才對它重視起來。由于數(shù)量有限,所以它的價格也是一般藥材所不能比的,不過,我國四川省對冬蟲夏草的栽培已經(jīng)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所以今后它的大量繁殖很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