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理論 > 針灸推拿 > 推拿功法 > 正文

腹診推拿療法-推拿功法

2019-04-29 16:53 醫(yī)學教育網
|

腹診推拿療法是以陰陽五行、臟象經絡等中醫(yī)理論為指導,以腹診法為主要辨證手段,運用不同的推拿手法,以腹部為主要作用部位的一種推拿療法。

鉆研和反復實踐,而發(fā)展創(chuàng)用的一種推拿流派。同時駱俊昌老醫(yī)師根據臨床經驗,結合推拿手法的作用特點創(chuàng)用了“治療八法,,即補法、溫法、和法、消法、通法、汗法、吐法、下法。腹診推拿療法,因其具有第一醫(yī)學(預防)、第二醫(yī)學(治療)、第三醫(yī)學(康復)的作用,因而在臨床上適應癥也非常廣泛,包括內科(如感冒、失眠、胃病、腰痛、痹證、厥證、郁證等)、婦科(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綜合征等)、兒科(如疳病、驚風、小兒遺尿、消化不良、肌性斜頸、小兒麻痹后遺癥等)、五官科(如近視眼、斜視、鼻炎、顳下頜關節(jié)功能紊亂、牙痛等)、外科(如頸椎病、坐骨神經痛、各種肌肉及韌帶扭挫傷、胸部進傷等)。腹診推拿方法起源于中國北部地區(qū),系駱俊昌老醫(yī)師首創(chuàng),以后傳至中國的西南地區(qū),現在中國的內地大部分地區(qū)都比較盛行。

【操作方法】

一、腹診法

1.腹診法與其他診療方法的區(qū)別

(1)祖國醫(yī)學中的“腹診法”在臨床診斷中亦如一般的診斷方法,即望、聞、問、切。但在腹診推拿診斷中主要以“腹診法”為主為先。腹診亦為“切診”的一種,但也有部分包括在“望診”、“問診”、“聞診”之內。它在臨床上多應用于慢性疾患及部分急性病癥的診斷。

(2)腹診推拿法中的腹診,和現代醫(yī)學所施用的腹診在方法上和目的上有所不同,它不是直接觸知腹部內臟或組織進行病理診斷,而是借醫(yī)者熟練而具有腹診臨床經驗的手,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壓力去觸知患者腹壁肌肉的緊張度,以查知氣血、食、水在人體分布的狀況,從而提供必要的臨證資料。按八綱辨證論治,里、虛、寒證屬于陰證;表、實、熱證屬于陽證。

(3)腹診推拿療法之所以較其他治療方法重視腹部檢查,是由于其推拿的主要部位是在腹部,醫(yī)者首先接觸的也是腹,患者經過腹部推拿治療后,使異常的腹部形態(tài)得到改變,從而患者的癥狀亦就隨之改善。

2.腹診方法推拿腹診在操作上亦如現代醫(yī)學一般腹部檢查方法,即使患者仰臥床上,自然呼吸,全身肌肉松弛,但兩下肢伸直,兩手置于股部外側(在必要時也可使患者屈膝或側臥,使腹部緊張之肌肉松弛,這樣可便于觸知深部),醫(yī)者坐于患者之床側(一般是右側)。診法有四診:

(1)望腹:望腹之外形,是豐隆或下陷(豐隆者為實,下陷者為虛)?觀察其胃腸蠕動或腹肌跳動以及皮膚之色澤如何?

(2)聞腹:用聽覺來察知腹部的聲音,如能加用現代醫(yī)學聽診法則更好。古臺州原文有載:“左、右不容、承滿處痛,按之痛益甚,或引于胸腹中,咕咕有聲,時吐水汁,吐則痛減,是為癖囊,宜溫藥,宜減飲食”。

(3)問腹:詢問患者平時是否有異樣不舒服感覺,比如是否有自覺腹脹?氣上沖?心下滿悶?腹部悸動?有無胸肋或腹部痞滿脹痛癥狀?這些不適感是活動時還是在靜臥時明顯?并在進行腹診時要時時詢問患者有無壓痛?壓痛有無反射感?喜按或拒按等。

(4)切腹:

方法:操作時醫(yī)者以一手或兩手四指掌側密接患者腹壁上,或按壓或摩動。對肥胖或腹壁肌肉過于緊張的患者進行檢查時,可用雙手重迭按壓法,即以左手置于右手背之上用力按壓或摩動,借以查知其腹部深處之變異情況,如遇過度緊張患者,可先以手輕輕在腹壁上撫摩數次,待緊張的腹壁肌肉松弛后再行腹壁按壓檢查。

步驟及檢查:首先捫按任脈之上、下部分,次按臍中部分,再捫臍旁之沖脈部分,然后再循序摩動如下:①兩季肋下切診:應以手指沿肋骨下緣徐徐向外或[FS:PAGE]向下撫按,借以得知其抵抗力的強弱,腹壁肌肉有無病態(tài)之虛軟或緊張?是局部還是全部(緊張者為實,虛軟者為虛)?在按壓該部位時應詢問有無胸部苦悶的感覺。②上腹部切診:在摩動時注意有無水響聲?撫摩腹壁有無緊張感?緊張肌肉所占的面積,局限或是廣泛?再進而觀察其肌肉緊張部分,是否已超過臍部,甚而抵達小腹?其性質是薄而突出或是深而下沉?有無積聚?其部位、大小、形態(tài)如何?③下腹部切診:應注意其外形是豐隆或下陷?再觸知其肌肉是緊張還是弛緩?其緊張是布滿小腹,或局限小腹中部?其緊張與臍上部分有無連續(xù)?其兩側又如何?上腹至小腹或臍下至恥骨上部之肌肉緊張度是否一致(以探知是否系自上句下連續(xù)者)?在深部按壓時,更應注意其抵抗、硬塊、壓痛情況等,用以探求疾病之產生、究屬何經?是何樣性質?分辨其表里、寒熱、虛實等。

3.正常腹部與變異

(1)正常腹部:腹壁肌肉手感硬軟適宜。

(2)正常變異:學習腹診者應首先詳細了解腹部正常的變異情況,熟練后則大致可知正常腹部何處緊張,何處松弛,何種情況應緊張,何種情況應松弛,這樣始能不將正常者誤認為病態(tài)而造成診斷上的錯誤。正常變異有,久病者由于腹壁脂肪消耗,肌無力而呈于癟舟狀腹;年齡較小者腹壁應柔軟,中年者應微硬,老年者應虛軟;重體力勞動者及運動員腹壁硬而有力,從事腦力勞動者則應較軟;女性腹壁一般較男性為軟,經產婦腹壁應較未生育婦女為軟;體型胖者腹壁應豐滿而微軟,體瘦者腹壁應較之下陷而微硬。

4.腹診對疾病預后的診斷古人由腹診來診斷疾病,決定預后,有不少專門記載,如明朝周于藩氏謂:“凡小兒肚腹高起,為心突,為肺脹,肺絕也”。又謂:“肚大青筋、其臥如縛者,為無治。”亦即現代醫(yī)學中肝硬化腹水、腹壁靜脈曲張、臍突以及腹部臟器腫瘤等癥,這都是預后不佳的。如果施用腹診推拿治療,癥狀見改善者為易治,無變化者則難治。另外有云:“疝積疝氣等癥,著左者易治,著右者難治”。

二、腹診推拿治療八法

1.補法

(1)補法的意義和作用:補法是用補的手法來補益體質機能的不足,從而消除一切虛弱證候的治療方法。病人因氣不足而導致用推拿的方法來理其不行,補其不足,以振奮機體各部器官組織,使其機能旺盛,達到補虛的目的,從而戰(zhàn)勝疾病。此外,在疾病后期,對正氣虛弱余邪未盡的情況,用補的手法不僅可以扶正,同時間接地還能收到祛邪的效果。

(2)補法的運用:“緩摩為補”,這說明補的推拿手法用力應較緩,如點肋補氣法在操作時不但用力應緩,而且應迎隨患者呼吸,對于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頭暈、眼花、心悸、內臟下垂等癥有明顯的補氣作用。又如大補氣法,橫摩骶法可以培元補氣,補益命門之火。故在腎臟虧損,精氣失固而虛的情況下使用,有較好的補腰腎作用。

(3)補法注意點:實證不能用補法,過虛病人用補法不宜過多,以免因為不能耐受而引起虛性腹脹現象。

2.溫法

(1)溫法的意義和作用:“寒者溫之”,說明因推拿患者肌膚時摩擦的作用,產生一定的熱力滲透,借以扶助陽氣祛除陰寒邪氣。

(2)溫法的運用:這里溫法是用以“溫中”為主的治法。當寒邪入皇引起腹冷病、腹瀉手足冷等癥時,采用腹部團摩等法以溫中散寒。而對脾腎陽虛之癥,則施用掌分腰法、揉臀法、揉大椎阻關法等。此外對真陽不足,寒邪直中三陰,或熱病過于清涼,以致邪入三陰,病勢急驟者,可用肩胛下重推法以回陽救逆。

(3)溫法注意點:用溫法能產熱,故對寒癥在施用溫法后,應以棉被覆蓋片刻,以免寒邪復入。

3.和法

(1)和法的意義和作用:可以和氣血、活筋絡。就是用輕柔的手法和揉法、[FS:PAGE]摩法來調 整機體表面之間的機能以扶正祛邪,驅邪外出。遇到汗吐下法不宜使用的外感病半表半里部位,可用和法疏肝和胃,從而調和氣血,使陰陽相對平衡。

(2)和法的運用:如寬胸法可和解少陽以治外感病半表半里癥;用摩季肋下法可疏肝理氣;用摩上腹法和按內、外關法,可降逆止嘔,健脾和胃。

(3)和法注意點:和法作用量中等,如邪氣過盛,又能用攻下法來驅邪外出者,還是宜用攻下法而不用和法。

4.通法

(1)通法的意義和作用:“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推拿可以按其經絡,則郁閉之氣可通”,所以通法有它獨特的疏通經絡的功效。

(2)通法的運用:局部行摩法,“摩其壅聚,則瘀結之腫可散”,按環(huán)跳法治下肢麻木;按缺盆法治上肢麻木;引法和搖法牽引肢體,治療關節(jié)失利;腹部團摩法消食滯積熱。

(3)通法的注意點:對瘀血病者手法應從輕從緩;對關節(jié)失利者,用引搖法時勿用蠻力,應逐漸增加其活動幅度。

5.消法

(1)消法的意義和作用:消乃消散之意,使用消法可起到“摩而散之,消而化之”的作用。

(2)消法的運用:包括①理氣法(摩季肋下法、摩少腹法、擴胸法等)。②升陷法(束帶摩法、補氣法等)。③降逆法(分肋法、按內外關法、下肢重壓法等)。④消食法(摩上腹法等)。⑤利濕法(橫摩法,摩側腹法、,推背法、按天突法、捏合谷法等)。

(3)消法注意點:該法行氣作用較強,對孕婦及體虛者慎用;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4醫(yī)師二試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高頻考點
    報考指南
    模擬試卷
    復習經驗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