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臨床醫(yī)學理論 > 診斷學 > 正文

細菌可怕嗎?

2019-03-15 10:21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細菌無處不在,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細菌可怕嗎?下面一起和醫(yī)生教育網(wǎng)的小編看看吧!

細菌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突破機體的防御功能,侵入機體的一定部位生長繁殖,引起病理反應,這一過程稱為傳染或感染。在感染過程中,病原菌及其代謝產物(毒素、酶等)對機體組織造成損害,或產生生理功能障礙,出現(xiàn)臨床癥狀者稱為傳染病。細菌能否侵入機體引起感染,決定于細菌的致病性和機體的防御能力。

細菌能引起疾病的性質,稱為致病性或病原性。能使宿主致病的細菌稱為致病菌或病原菌。病原菌的致病作用,與其毒力強弱、進入機體的數(shù)量,以及是否是侵入機體的適當門戶和部位有密切的關系。

細菌的毒力是指病原菌致病性的強弱程度。構成毒力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侵襲力和毒素。

1.侵襲力:侵襲力是指病原菌(包括條件致病菌)突破機體的防御能力,侵入機體,在體內生長繁殖、蔓延擴散的能力。主要包括菌體表面結構和侵襲性酶類。

(1)菌體表面結構:主要包括莢膜及其他表面物質。莢膜具有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及體液中殺菌物質的作用。有些細菌表面有類似莢膜的物質(比莢膜要?。?,如微莢膜、Vi抗原、K抗原等,都具有抗吞噬、抵抗抗體和補體的作用。

(2)菌毛:多種革蘭陰性菌具有菌毛,通過其與宿主細胞表面的相應受體結合而粘附定居在黏膜表面,有助于細菌侵入。

(3)侵襲性酶:是某些細菌代謝過程中產生的與致病性有關的胞外酶,分泌到菌體周圍,可協(xié)助細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細菌在體內擴散。主要的侵襲性酶有:

1)血漿凝固酶:其作用是使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轉變?yōu)槔w維蛋白,使血漿發(fā)生凝固。凝固物沉積在菌體表面或病灶周圍,保護細菌不被吞噬細胞吞噬和殺滅。

2)透明質酸酶:又稱擴散因子,其可分解結締組織中起粘合作用的透明質酸,使細胞間隙擴大,通透性增加,因而有利于細菌及其毒素向周圍及深層擴散。

3)鏈激酶:又稱鏈球菌溶纖維蛋白酶,能激活血漿溶纖維蛋白酶原為纖維蛋白酶,從而使纖維蛋白凝塊溶解,使細菌易于擴散。

4)膠原酶:是一種蛋白分解酶,可分解結締組織中的膠原蛋白,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促使細菌在組織間擴散。

5)脫氧核糖核酸酶:能水解組織細胞壞死時釋放的DNA,使粘稠的膿汁變稀,有利于細菌擴散。

6)其他可溶性物質:殺白細胞素,能殺死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溶血素,能溶解細胞膜,對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巨噬細胞、神經(jīng)細胞等多種細胞均有細胞毒作用。

2.毒素:細菌的毒素是病原菌的主要致病物質。按其來源、化學性質和毒性作用等不同,可分外毒素和內毒素兩種,還有一些細菌釋放的蛋白和酶也有類似毒素的作用。

(1)外毒素是細菌生長繁殖過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體外的毒性物質。外毒素主要由革蘭陽性菌產生,但少數(shù)革蘭陰性菌也能產生。外毒素的毒性較強,大多為多肽,不同細菌產生的外毒素,對組織細胞有高度選擇性,并能引起特殊的病變和癥狀。外毒素的化學性質為蛋白質,不耐熱、易被熱(56℃~60℃,20min~2h)破壞,性質不穩(wěn)定,易被酸和消化酶滅活。外毒素具有特異的組織親和性,選擇性作用于靶組織,而引起特異性的癥狀和體征。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在0.3%~0.4%甲醛液作用下,經(jīng)過一定時間可使其脫毒,而仍保留外毒素的免疫原性,稱類毒素。類毒素可刺激機體產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毒素。

(2)內毒素是許多革蘭陰性菌的細胞壁結構成分(脂多糖),只有當細菌死亡、破裂、菌體自溶,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細菌才釋放出來。

各種細菌內毒素成分基本相同,是由脂質A、非特異核心多糖和菌體特異性多糖(O特異性多糖)三部分組成。脂質A是內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

內毒素的性質穩(wěn)定、耐熱,需加熱160℃經(jīng)2~4h,或用強酸、強堿或強氧化劑加溫煮沸30min才滅活。內毒素抗原性弱,不能用甲醛脫毒制成類毒素。內毒素LPS能刺激巨噬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產生IL-1、IL-6、TNF-α等。少量內毒素誘生這些細胞因子,可致發(fā)熱、微血管擴張、炎癥反應等免疫保護性應答,若內毒素大量釋放常導致高熱、低血壓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由于所有革蘭陰性菌細胞壁脂多糖結構成分基本相同,故引起的毒性作用大致類同。

內毒素的毒性作用較弱,對組織細胞無嚴格的選擇性毒害作用,引起的病理變化和臨床癥狀大致相同,其主要生物學活性如下:①致熱作用;②白細胞增多;③感染性休克;④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3)其他毒性蛋白和酶某些細菌產生溶血素能使血平板上菌落周圍出現(xiàn)溶血環(huán),如鏈球菌溶血素S,大腸埃希菌產生的α溶血素、β溶血素,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等產生的殺白細胞素,能損傷和破壞中性粒細胞,導致感染中白細胞數(shù)量減少。鏈球菌的透明質酸酶,又稱擴散因子,與細菌在組織中擴散有關。還有鏈激酶、鏈道酶、血漿凝固酶等,均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

以上是醫(yī)學教育網(wǎng)編輯為大家搜集整理細菌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識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4醫(yī)師二試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高頻考點
    報考指南
    模擬試卷
    復習經(jīng)驗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