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2月24日 19:00-21:00
詳情12月31日 14:00-18:00
詳情「病因及發(fā)病機理」
病原菌是麻風桿菌。在光學顯微鏡下完整的桿菌為直棒狀或稍有彎曲,長約2~6微米,長約0.2~0.6微米,無鞭毛、芽孢或莢膜。非完整者可見短棒狀、雙球狀、念珠狀、顆粒狀等形狀。數(shù)量較多時有聚簇的特點,可形成球團狀或束刷狀。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觀察麻風桿菌新的結構。麻風桿菌抗酸染色為紅色,革蘭氏染色為陽性。離體后的麻風桿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時即喪失其繁殖力,在60℃處理一小時或紫外線照射兩小時,可喪失其活力。一般應用煮沸、高壓蒸氣、紫外線照射等處理即可殺死。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nèi)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主要見于皮膚、粘膜、周圍神經(jīng)、淋巴結、肝脾等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某些細胞內(nèi)。在皮膚主要分布于神經(jīng)末稍、巨噬細胞、平滑肌、毛帶及血管壁等處。在粘膜以甚為常見。此外骨髓、睪丸、腎上腺、眼前半部等處也是麻風桿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圍血液及橫紋肌中也能發(fā)現(xiàn)少量的麻風桿菌。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體外,其它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麻風桿菌動物接種:1960年Shepard在小鼠足墊中,初步接種成功,得到有限的局部繁殖,建立了小鼠足墊感染模型。1066年在Ress應用免疫抑制法,造成嚴重的系統(tǒng)性感染,使麻風桿菌的動物接種前進了一大步。1971年Kirchheimer 與Storrs應用犰狳接種麻風桿菌成功,建立犰狳感染模型。1976年高板健二等報告應用裸鼠(先天性無胸腺小鼠)接種麻風桿菌獲得成功。
麻風桿菌的人工培養(yǎng),到目前還未獲得公認的成功。因此,上工培養(yǎng)仍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麻風病的傳染方式 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染,其次是間接接觸傳染。
1、直接接觸傳染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病人的直接接觸,傳染是通過含有麻風桿菌的皮膚或粘膜損害與有破損的健康人皮膚或粘膜的接觸所致。這種傳染情況最多見于和患者密切接觸的家屬。雖然接觸的密切程度與感染發(fā)病有關,但這并不排除偶爾接觸而傳染的可能性。
2、間接接觸傳染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患者經(jīng)過一定的傳播媒介而受到傳染。例如接觸傳染患者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視。
3、其它傳染方式從理論上說,麻風菌無論通過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體而致成感染。近來有人強調呼吸道的傳染方式,認為鼻粘膜是麻風菌的主要排出途徑,鼻分泌物中的麻風菌在離體后仍能存活相當?shù)臅r間,帶菌的塵?;蝻w沫可以進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也有人指出,以吮血蟲為媒介可能造成麻風的傳染。然而,對這些看法尚有爭論。而且在麻風的流行病學方面還未能得到證實。
必須指出,盡管目前尚無足夠的證據(jù)肯定什么是主要的傳染途徑,但要機體的抵抗無疑是在傳染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一個傳染性患者的周圍人群受到感染的機會雖然相似,但發(fā)生麻風的畢竟是少數(shù)。麻風院(村)附近的地區(qū),麻風發(fā)病率也并不高,即使是麻風患者的配偶,患病率一般不超過5%.此外約有2/3的麻風病人并問不出麻風接觸史。這些都表明,多數(shù)長期密切接觸者并不發(fā)病。麻風桿菌進入人體后是否發(fā)病以及發(fā)病后的過程和表現(xiàn),主要取決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近年來不少人認為,麻風病也和其他許多傳染病一樣,存在有亞臨床感染(Subcllinical infection),借以說明麻風病的感染率要比發(fā)病率高得多,絕大多數(shù)接觸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對麻風菌特異性免疫力,以亞臨床感染的方式而終止感染。
麻風病的免疫:麻風病是一慢性傳染病模型,也是一個免疫病慢性疾病模型。長期以來,人們就觀察到,在臨床上存在有結核樣型和瘤型兩種不同的極型,各型麻風在組織病理學上和組織內(nèi)含菌量的多少都表現(xiàn)明顯差異。這些差異并非麻風桿菌有不同的菌株,而是由于機體對麻風桿菌的免疫反應不同所致。近年來根據(jù)臨床、細菌、病理、免疫等方面表現(xiàn)和特點,都可見到這種漸次移行的現(xiàn)象。為了形象地說明以免疫力為基礎的這種狀態(tài),借用物理學上的光譜概念,確立了麻風病的免疫光譜現(xiàn)象。即從結核樣型、界線類、(界線類偏結核樣型、中間界線類、界線類偏瘤型)到瘤型,正像一個連續(xù)的光譜狀。一些研究表明,機體的免疫力決定著麻風的感染過程,如感染后是否發(fā)病、發(fā)病類型和轉歸等。從各型麻風皮膚和淋巴結活檢中,觀察組織病理象變化,可見損害中淋巴細胞的浸潤程度以及組織巨噬系統(tǒng)細胞的形態(tài)學變化,都可以反映出病人對麻風桿菌免疫反應的不同。
應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測定方法檢測結果說明,健康成人對麻風桿菌大都具有較強的免疫力,兒童的免疫力較弱,免疫力的強弱隨年齡增長而漸增強。各型麻風對麻風桿菌的免疫力也不同,在免疫光譜一端的結核型麻風(TT),其體液抗體較正常人僅略為增高,而細胞免疫功能正?;蚵詾榻档汀6诠庾V另一端的瘤型麻風(LL),其體液抗體明顯增高,而細胞免疫功能則顯示嚴重缺陷。各型麻風從體液抗體產(chǎn)生來看,其水平在麻風光普中依序為:Ll >BL>BB>BT>TT, 免疫力低的瘤型卻較有免疫力結核樣型和正常人為高,這是一個反?,F(xiàn)象。說明在麻風病的血清中雖有高水平的坑體,但對身體似乎沒有任何保護和有益作用。從細胞免疫反應的強度來看,依序為:TT>BT>BB>BL>LL.麻風病的免疫防御機制主要是細胞免疫。需要指出的是,細胞免疫反應的抑制(或缺陷)有特異性和非特異兩個方面,瘤型麻風經(jīng)有效的抗麻風治療后,其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缺陷可以得到改善;而對麻風桿菌的無反應性(如麻風菌素試驗),雖經(jīng)多年治療仍不改變,這種特異性缺陷的性質和機制還有待深入研究。
12月24日 19:00-21:00
詳情12月31日 14:00-18: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