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調和陰陽
疾病的發(fā)生,從根本上來說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出現(xiàn)偏盛偏衰的結果。對于這些臟腑經絡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運用針灸方法則可以調理陰陽,補偏救弊,恢復陰陽相對平衡,促進陰平陽秘,保持精氣充沛,形氣相合,神氣內存。因此可以用針灸根據(jù)病癥的屬性來調節(jié)機體的"偏盛偏衰";,使機體恢復其正常的生理平衡狀態(tài),如針刺有促進腸運動功能正常的作用,即腸運動功能減低者,促使其增強運動;而運動功能亢進者,則促使其緩解。
扶正祛邪
疾病的發(fā)展過程,是正氣和邪氣的相互斗爭的過程,正邪力量消長決定疾病的發(fā)展和轉歸,邪勝于正則病情加重,正勝于邪則病情減輕,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證疾病趨向良性轉歸所不可缺少的。針灸治病,就在于能夠發(fā)揮其扶助正氣,祛除邪氣的作用。因此針灸具有增強免疫作用。針刺療法和艾灸都有扶正的作用,而針刺療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針灸對增強免疫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能使網狀內皮系統(tǒng)功能活動增強,對機體內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增加均有明顯作用,臨床上用于抗感染、抗過敏、抗癌等。
疏通經絡
中醫(yī)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七百多個傳統(tǒng)穴位。因此,經絡系統(tǒng)遍布體內,縱橫聯(lián)系,交叉出入,溝通表里,聯(lián)系上下,構成人體氣血運行通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若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經絡不通,臟腑肢節(jié)失卻溫煦濡養(yǎng),氣血閉阻,則會疾病叢生,或滯或瘀,或虛或實,或寒或熱,或氣血失和,或陰陽偏頗。針灸治病則可利用其"疏通經脈,調和氣血";的作用,根據(jù)經絡與臟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機理,在經絡循行分布路線和聯(lián)系范圍內選取一些腧穴,進行針刺或艾灸,使經絡暢通,營運有度,氣血調和,陰陽平衡。因此通過對穴位選行針刺和艾灸,"通其經脈,調其氣血";,從而能活血化瘀、生新止痛。
修復組織
針灸具有修復組織的作用己被大量臨床所證實,如:針刺面部的穴位治療面神經麻痹,針刺頸臂部穴位治療臂叢神經麻痹,針刺上肢穴位治療正中神經麻痹等,均有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