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為薯蕷科植物山藥的干燥塊根,為常用中藥。始載《神農本草經》,原名“薯蕷”,“山藥”之名始見于《本草衍義》。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胃、肺、腎經,可補脾胃,益肺腎,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便糖、久瀉、肺虛咳嗽、腎虛腰痛、滑精等癥。
山藥為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其根壯莖短,根直立,肉肥厚,呈圓柱狀棍棒形,長可達1m,直徑2~7cm,外皮灰褐色,醫(yī)學教.育網原創(chuàng)生多數須根,質脆,斷面白色帶粘性。莖細長,通常帶紫色,有棱線,光滑無毛。葉對生或三片輪生,葉腋常生株芽“零余子”,俗稱“山藥豆”。其葉片形狀多變,呈三角狀卵形或三角狀寬卵形,長3.5~7cm,通常三裂,側裂片圓耳狀,中裂片先端漸尖,葉脈7~9條自葉基發(fā)出。6~8月開花,花雌雄異株,花小黃綠色,均為穗狀花序,雄花序直立,雌花序下垂,花乳白色。種子扁圓形,有寬翅。
山藥對氣候要求不嚴,一般不是過分高寒的地區(qū)均可栽培,但對土壤的選擇較嚴。由于醫(yī)學教.育網原創(chuàng)山藥是深耕植物,故宜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
在山藥發(fā)病蟲害地區(qū),不能連作。一般種植二年以后,必須與其他作物輪栽一年,以免缺苗斷壟。又因山藥容易感染病毒,故特別注意不要與有病毒作物輪作。此外有根瘤病的土地不宜栽培,因感染后,山藥塊根生長不良,不易加工,影響產量與質量。
一、繁殖
山藥的栽培品種較多,應選擇良種進行繁殖。繁殖材料可用珠芽和蘆頭。珠芽主要用來育苗,為下年生產提供蘆頭;蘆頭用來生產山藥,蘆頭多年連續(xù)使用容易引起退化,故2~3年需更新一次。
珠芽繁殖:10月下旬山藥莖葉萎黃時收摘珠芽,選大而圓無損傷、無病蟲害的珠芽,放在屋內用干砂儲藏,冬季防止凍害;來年春天氣候轉暖,作畦,在4月上中旬下種,行距18~24cm,每10cm隔種2~3粒,種植深度6~9cm,種后澆水,過半個月左右,幼苗便可出土,當年秋季挖出,備作種栽,亦稱圓頭栽。
蘆頭繁殖:冬季挖取山藥時,選頸短,芽頭飽滿,粗壯無病蟲害的山藥蘆頭,選長約12~18cm的掰下來,4~5天使傷口愈合,再用砂儲存好。儲藏方法是,屋內先鋪一層河砂,厚約15cm,再平鋪一層蘆頭,厚15cm,醫(yī)學教.育網原創(chuàng)再蓋砂9~12cm,與此一層砂、一層蘆頭,當堆至60~90cm高時,蓋層河沙,最后再蓋層草即可過冬。但室溫不可過高,一般5℃左右為好。待翌春化凍,晚上無霜時即可栽植。
二、栽植
1.土地選擇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松軟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塊,要求上下土質一致,如下層有較薄的粘重土層,挖溝時挖去,也可種植。土壤以微酸到中性為宜。
2.開溝整地長根品種按行距1m,在田間挖南北向深溝,溝寬28-30cm,深140cm.挖時將上下層土分別堆放在溝的兩側,溝底20cm的沙土就地挖翻耬碎。經晾曬幾天后,先將底層土耬平踩實,再分別填入下層土、上層土,每填20cm耬平踩實1次,要拾凈所有瓦礫雜物。為便于開溝,一般都是先隔行開挖,待填平半條溝后,再開挖剩下的半條溝。
3.種塊處理在種植前選符合所栽品種特征的無病塊的根頭作種,將其一端斷面醫(yī)學教.育網原創(chuàng)在消毒石灰粉中蘸一下,以殺菌和促進發(fā)芽。
三、田間管理
1.支架引蔓。山藥一出苗就要及時搭支架引蔓向上生長,一般用細竹竿或樹枝插搭人字架,架高以2-2.5m為宜。如因材料所限,至少也要高達1.5m.支架要支插牢固,防止被臺風吹倒。
2.中耕填土。生長前期應勤中耕除草,一般每隔半月進行1次,直到莖蔓已上半架為止,以后拔除雜草。要將架外的行間土壤挖起一部分填到架內行間,使架內形成高畦,架外行間形成深2Ocm、寬3Ocm的畦溝, 以便雨季排水。
3.追肥。在莖蔓已上半架時追施l次,根據植株長勢施尿素10-15kg.旺苗偏少醫(yī)學教.育網原創(chuàng),弱苗偏多,以求全田平衡發(fā)展。以后在莖蔓滿架時,如有 黃瘦脫力現象,可再追施1次。
4.灌溉排水。山藥為耐旱作物,但為求豐產,也要適當澆水。一般在第1次追肥前后,如遇久旱不雨,土壤充分發(fā)白,應輕澆1-2次,至土壤表層潤濕即可。以后到夏秋之交,如遇干旱炎熱天氣持續(xù)1周以上,也要清晨澆涼水抗旱。山藥更怕澇,多雨季節(jié)要及時清溝排水,達到田無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