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綱目》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醫(yī)方11096個,書中還繪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方劑11096首(其中8100余首是李時珍自己收集和擬定的),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chǎn)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制方法)、氣味、主治、發(fā)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占全部藥物總數(shù)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是我國醫(y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chǎn)。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yī)藥學的系統(tǒng)總結(jié),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對人類近代科學以及醫(yī)學方面影響最大。
《本草綱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明朝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為修改古代醫(yī)書的錯誤而編,(1518-1593年)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采,實地考察,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jié),歷時29年編成,30余年心血的結(jié)晶。全書52 卷,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藥物(新增374種),分成60類。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藥物。收藥1892種,繪圖1100多幅,并附有11096多個藥方。是集我國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先后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jié)。這本藥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shù)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關于《本草綱目》這部書名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公元1578年,年屆六旬的李時珍完成了《本草綱目》,只可惜尚未確定書名。一天,他出診 歸來,習慣地坐在桌前。當他一眼看到昨天讀過的《通鑒綱目》還擺放在案頭時,突然心中一動,立即提起筆來,蘸飽了墨汁,在潔白的書稿封面上寫下了“本草綱目”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他端詳著,興奮地自言自語道:“對,就叫《本草綱目》吧!”為了這部書的體例,李時珍考慮了許久,也翻閱了不少書籍,并從《通鑒綱目》中得到啟示,決定采用“以綱挈目”的體例來編這部書,并以《本草綱目》這個名稱作為自己經(jīng)歷二十七年搜集、整理、編纂的這部書的書名。
它的成就,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采取了“析族區(qū)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藥一類,根據(jù)植物的性能、形態(tài)、及其生長的環(huán)境,區(qū)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蟲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還有服器部。這種分類法,已經(jīng)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tǒng)來進行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分類法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尤其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綱目》不僅在藥物學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學、地質(zhì)、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它在化學史上,較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同時又記載了蒸餾、結(jié)晶、升華、沉淀、干燥等現(xiàn)代化學中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時珍還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樣,都是具有山河的天體,“竊謂月乃陰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侗静菥V目》不僅是我國一部藥物學巨著,也不愧是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正如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中指出:“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采,雖命醫(yī)書,實該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