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基礎 > 正文

脾不主時的理論與臨床意義

2009-07-28 15:16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報名預約>> 有問必答>> 報考測評>>

  脾與時令季節(jié)的關系除“脾主長夏”外,另有“脾不主時”與“脾旺四時”之說。“脾不主時”之說,首見于《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以十八日寄治。”指出脾不單獨主某季,而是分主四季中每季前后各九日,即十八日,四季共七十二日,與其他四臟相同,每臟各主七十二日,以合一年三百六十日。“脾不主時”而分主四時理論,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脾與五行之土有關。《尚書。洪范》曰:“土爰稼穡”,指出土具有長養(yǎng)、生化、承載萬物作用,故有“土載四行”,“土地為萬物之母”,“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滅”之說?!端貑?。五運行大論》曰:“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居中焦。”脾具有運化之職,能消化飲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并將水谷精微化生氣血,充養(yǎng)全身,如同土地承載萬物,充養(yǎng)萬物,故將其稱為“后天之本”。正如李中梓在《醫(yī)宗必讀。脾為后天之本論》中所說:“后天之本在脾,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其二,脾居中焦,與五方之中央相類。《素問。金匱真言論》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類土。”中央為東、西、南、北四方變化的必經(jīng)之處,脾位中焦,主升清,其與胃的降濁相互配合,構成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升降正常,則肝升肺降、心腎相交。如《難經(jīng)。四難》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血證論》云:“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氣生于腎水而上主于肺。其間運行上下者,脾也。”《證治匯補》亦云:“五臟之精華悉運于脾,脾旺則心腎相交。”皆指出脾胃為氣機上下升降的樞紐,若脾失升清或胃失降濁,可致“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瞋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并進而影響心肺氣血的布散,或肝腎之氣的升發(fā),而致肝肺升降失常、或心腎不交,進而出現(xiàn)種種病癥。其三,化生精微,灌溉四旁。《素問。玉機真臟論》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脾主運化,能助胃、小腸將飲食物消化,將水谷精微吸收。并將吸收的水谷精微,一部分通過脾的升清作用上輸心肺,在心肺作用于下,化生氣血,布散全身;另一部分,則靠脾的散精作用,直接布散全身,充養(yǎng)人體臟腑組織。故此,《素問。太陰陽明論》曰:“臟腑各因其經(jīng)而受氣于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獨主于時也。”張介賓注曰:“脾胃相為表里,脾常依附于胃,以膜相連而為之行其津液;然脾胃皆屬乎土,所以土成萬物,故曰法天地也。土為萬物之本,脾胃為臟腑之本,故上至頭,下至足,無所不及,又豈得獨主一時而已哉。”(《類經(jīng)。藏象類》)其四,脾旺四時,運代臟氣?!端貑枴P魑鍤馄吩唬?ldquo;脾脈代”,指出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是人體各臟腑營養(yǎng)之源。四臟各旺四時,而四是時季節(jié)之交替,則須以脾為之運代轉換。脾主持四季每季中的前后各九日,即發(fā)揮聯(lián)結運代作用。若“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若脾氣虛,臟腑失養(yǎng),則常見在季節(jié)轉換之時,各臟腑發(fā)生相應病證,或導致病情加重。

  總之,“脾不主時”,實質是指“脾旺四時”,強調脾胃化生氣血,以及在維持臟腑功能及整個生命活動中的作用。人體的生長發(fā)育及生命活動,也不能離開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養(yǎng)。故后世有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之稱。

  “脾不主時”理論,在中醫(yī)養(yǎng)生防病以及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飲食水谷入口,須賴脾胃為之消化、吸收,并布散全身。因此,在養(yǎng)生防病中應當注意,飲食勿過饑過飽、過寒過熱,時時顧護脾胃中州。另外,諸藥入口,必藉脾胃運化之力行于諸經(jīng),以發(fā)揮藥效。若脾虛運無力,則藥物難運諸經(jīng),藥效難以發(fā)揮。正如張介賓在《類經(jīng)》中所說:“凡治病必先藉胃氣以為行藥之主,若胃氣實則攻之則去,而疾常愈,以此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胃氣虛攻亦不去,此非藥力不去病也,以胃虛本弱,攻之則益弱,而藥力愈不能行也。”明代周之干在《慎齋遺書》中亦云:“諸病不愈,必尋到脾胃之中,方無一失,何以言之?脾胃已傷,四臟皆無生氣,故疾病日多矣。萬物從土而生,亦從土而歸。‘補腎不若補脾’,此之謂也。治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多。凡見咳嗽、自汗、發(fā)熱、肺虛生痰,不必理痰清熱,土旺而痰消熱退。”可見,脾不僅為臟腑提供水谷精微,而且與人體的抗病驅邪,及康復能力密切相關。此即《內經(jīng)》強調“脾不主時”或“脾旺四時”的重要性之所在。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試指導
    仿真試卷
    思維導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