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部腱鞘囊腫
腕部腱鞘囊腫,是一種常見的傷病,多發(fā)生于關節(jié)的肌腱滑動處。臨床常見于舟、月骨關節(jié)的背面,位于拇長伸肌腱及指總伸肌腱之間;其次是腕部掌面橈側,位于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古稱“腕筋瘤”。本癥多見于青壯年女性。
【病因病理】
一般認為多由于局部氣血凝聚而成,與外傷沉寂和慢性勞損有關。也有認為是因局部膠樣變性所引起。囊腫壁的外層是由致密的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內層為白色光滑的滑膜覆蓋,囊腔內充滿蛋清樣稠密或稀薄的膠凍狀粘液。有時囊腔可與腱鞘或關節(jié)腔相通(有人認為囊腫的形成與關節(jié)或腱鞘內壓力增大有關),也有的囊腔呈封閉狀態(tài),囊腫根部與腱鞘或關節(jié)囊緊密粘連。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癥的主要表現是局部有一個發(fā)展緩慢的半球形包塊凸起。
2.病人感覺囊腫局部輕度酸脹、疼痛,腕手部無力?;疾窟h端出現軟弱無力感者,提示囊腫與腱鞘相連所致。但亦有部分病例,無任何不適感,僅覺是一種累贅,不美觀。但腕部活動過度(由于內壓加大),可出現酸脹無力感。
3.檢查囊腫觸之表面光滑與皮膚無粘連,早期質軟有輕度波動感;后期因纖維化改變,而顯得小而堅硬,用力按壓時則有酸脹感,或向囊腫周圍放散性疼痛。若囊腫生長于小魚際近端或腕管內,可壓迫尺神經或正中神經,則出現相應部位的肌肉麻痹或感覺異常。
X線檢查:無異常發(fā)現。
【治療】
(一)手法治療
1.原則:溫經鎮(zhèn)痛,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
2.施術部位:囊腫局部及其周圍。
3.取穴:囊腫上部相應穴位及局部壓痛點。醫(yī)學|教育網搜索整理
4.施術手法:按、揉、擠、壓。
5.時間與刺激量 每次治療5到7分鐘,刺激量應因人因癥而定。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驟施術)
(1)對壓內外關穴法: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拇、中指重疊,相對擠壓內關、外關穴半分鐘。
(2)屈腕按揉推擠法: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托握腕部,將腕關節(jié)略向囊腫的對側屈曲,使囊壁緊張,雙拇指在囊腫局部及其周圍按揉數分鐘,或以局部充血、麻木為度;繼之,雙手拇指重疊撳定囊腫近端推擠,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本法適用于一般的囊腫。
(3)針刺推擠按揉法:若上法效果不佳,可用本法。皮膚消毒后,用毫針刺破囊壁(周刺、斜刺或頂刺)后,再用雙拇指強力推擠(方法同上法),然后加以按揉,囊腫即可消散,本法適用于質硬、較小而扁平的囊腫。 以上手法使囊腫消散后,隨即加壓用繃帶包扎固定3日。
(二)手術治療
經數次手法治療無效,或經常復發(fā)者,可考慮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