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字嘉言,號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今江西南昌)人。生于明代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卒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終年七十九歲。喻昌少年讀書,以治舉子業(yè)。崇禎年間,以選送貢生進京,但無所成就。后值清兵入關,于是轉而隱于禪,后又出禪攻醫(yī)。往來于南昌、靖安等地。清代初期(公元1644~1661年間),喻氏又移居江蘇常熟,醫(yī)名卓著,冠絕一時,成為明末清初著名醫(yī)家,與張路玉、吳謙齊名,號稱清初三大家。著有《寓意草》、《尚論篇》、《尚論后篇》、《醫(yī)門法律》等。
喻昌是研究《傷寒論》的著名醫(yī)家之一。他認為,四時雖均有外感,但仲景獨詳于傷寒,治傷寒之法,可變化而用于其他外感,故傷寒為四時外感之大綱。而在“傷寒六經中,又以太陽一經為大綱;而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wèi)、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wèi)為大綱。”這就形成了喻昌三綱學說的主要觀點。風傷衛(wèi)用桂枝湯,寒傷營用麻黃湯,風寒兩傷營衛(wèi)用大青龍湯。用之得當,風寒立時解散,不勞余力。喻氏倡導三綱說的含義在于,麻黃、桂枝、青龍三方主治太陽表證。若表證辨治得法,則不會出現種種變證及傳經之病,而能將傷寒病治愈于得病初期。因此,喻氏之三綱學說體現了仲景早期治病的思想,雖然后世對此觀點是否符合仲景原意,有無臨床實際意義提出異議,但應當看到喻氏之說的積極意義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至于燥氣病機,喻氏認為,入秋并不遂燥,是大熱之后,繼以涼生,涼生而熱解,漸至大涼,燥令乃行。雖然燥生于秋冷,但其性異于寒濕,卻常偏于火熱,這是因為“燥位之下,火氣承之”,燥盛而兼火化之故。《內經》提出“燥勝則干”,故臨床所見,干于外則皮膚皴揭,干于內則精血枯涸。津液耗竭,出現種種變化??傊?,燥之為病,火熱為盛而致。燥為秋金主氣,故易傷肺臟。早在《內經》中就有“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痿喘嘔,皆屬于上”的認識。這是燥傷于肺的病癥。對于燥病的治療,喻氏創(chuàng)立了著名方劑清燥救肺湯,該方由桑葉、煨石膏、生甘草、人參、胡麻仁、阿膠、麥門冬、杏仁、枇杷葉等藥組成,以治療諸氣膹郁,諸痿喘嘔,肺之燥者。其用藥的宗旨,強調治燥忌用辛香行氣之品,以防傷津助燥。總之,喻氏于燥之論述,從其邪氣生成,病邪性質,致病特點,臨床表現,治療原則,臨床用藥一一加以論述,可謂對燥癥深刻認識的一大家,其影響十分深遠,被后世醫(yī)家所推崇,至今仍有很大影響。
喻昌十分注意診治規(guī)范,并撰有專文講述醫(yī)案的書寫。他說,書寫醫(yī)案時,必書“某年某月某地縣,人年紀若干,形之肥瘦長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潤若何,聲之清濁長短若何,人之形志苦樂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藥,次后再服何藥,某藥稍效,某藥不效,時下晝夜孰重,寒熱孰多,飲食喜惡多寡,二便滑澀無有,脈之三部九候何候獨異,二十四脈中何脈獨見,何脈兼見,其癥或內傷,或外感,或兼內外,或不內外,依經斷為何病,其標本先后何在,汗吐下和寒溫補瀉何施,其藥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劑中何劑,五氣中何氣,五味中何味,以何湯名為加減和合,其效驗定于何時,一一詳明,務令絲毫不爽。”也就是說,需要仔細而全面地收集病癥,不僅包括望聞問切的有關情況,同時亦包括天時、地理等自然情況,不僅包括各種病癥表現,也包括致病的原因,病情的發(fā)展變化。只有這樣,才能準確辨證,正確施治。喻氏建立的這一診治規(guī)范,充分體現了喻氏強調辨證論治的思想,注重科學、嚴謹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