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提問】潰瘍病外科治療的理論基礎最終在于?
選項:
A.消除分泌胃蛋白酶原主細胞
B.消除分泌胃酸壁細胞
C.消除分泌胃泌素G細胞
D.切除潰瘍病灶
E.阻斷神經和體液對胃酸的調節(jié)
答案:
E
為什么不選B呢?除了迷走神經離斷數,畢氏手術不是將胃的大部分切除了,壁細胞切除減少胃酸嗎?勞駕老師,謝謝!
【回答】學員xz2011wy,您好!您的問題答復如下:
這道題選E
外科治療潰瘍病的理論根據和地位
1.外科切除潰瘍病灶后,根本上解決了慢性穿透性或胼胝性潰瘍不易愈合問題,同時消除了病灶對大腦皮層的不良刺激,有助于消除癥狀,防止復發(fā)。
2.切除潰瘍病好發(fā)部位,絕大多數好發(fā)于十二指腸球部、胃小彎附近幽門竇部等,這些部位在胃大部切除時均被切除,潰瘍再發(fā)的機會自然就很小。
3.減少胃酸的分泌,由于胃體部在手術時大部被切除,分泌胃酸及胃蛋白酶的腺體大為減少,手術后的胃液分泌中僅有低度游離酸,這也可減少潰瘍再發(fā)的可能。
4.增加了胃酸被中和的程度,手術后堿性十二指腸內含物進入胃內的機會增多,可使胃液的酸度進一步中和而降低。
5.縮短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胃粘膜被刺激機會減少,也可以減少潰瘍發(fā)生的可能。
6.胃迷走神經切斷后,胃液分泌量和酸度明顯降低,基礎胃酸分泌量可減少80~90%,消除了神經性胃酸分泌,也就從根本上消除了導致潰瘍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7.迷走神經切斷后,游離酸完全消失,基礎酸中不出現游離酸,消除了迷走神經引起的胃泌素分泌,從而減少體液性胃酸分泌,達到治愈潰瘍病的目的。
胃大部切除術雖不是針對潰瘍病發(fā)病機理的理想療法,但當潰瘍病已具有外科治療的適應證時。胃大部切除術至少在目前是較最好的治療方法。近年來手術死亡率已降至1~2%。遠期療效據國內文獻報道,癥狀完全消失又無明顯的術后并發(fā)癥者可達85~90%,可稱滿意;但有小部分病人在術后不免發(fā)生各種并發(fā)癥,是胃大部切除術尚存在著某些缺點而有待進一步改進。
胃迷走神經切斷術治療潰瘍病,國外廣泛采用。認為本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可以代替胃大部切除術治療十二指潰瘍。國內開展本術式較晚,臨床病例較少,確實療效尚無定論。
★問題所屬科目: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消化系統(tǒng)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