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化療藥物滲漏是指化療藥物輸注過程中漏出或滲浸到皮下組織中。這些藥物一旦漏入皮下組織,則會造成皮下組織的損傷,嚴重者可引起組織壞死和潰爛,不但給病人造成極大的痛苦,也可能延誤治療,影響病人預后,所以,在實踐中我們特別要注意預防藥物的滲漏。
1 化療藥物滲漏的原因
1.1 血管因素 長期靜脈注射致使血管脆性增加。肥胖的患者、高齡患者由于血管可視性較差、血管彈性和血流速度較低,容易發(fā)生化療藥物的血管外滲漏。
1.2 藥物因素 與藥物的pH值、藥物的滲透壓、藥物的濃度有關。如阿霉素、柔紅霉素、長春新堿、氮芥等可引起局部組織壞死。
1.3 操作因素 各種穿刺的損傷是導致藥物漏出的主要原因。如針尖刺破血管或針尖未能完全進入血管,或固定不當引起針尖滾動、滑脫、針尖刺痛等。
1.4 放射線的影響 經(jīng)放射治療過的區(qū)域,血管彈性、密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用藥后有時發(fā)生滲漏。
2 滲漏的預防
由于化療藥物滲漏后危害嚴重,在輸注化療藥物前必須做好預防。使用腐蝕性化療藥物時,要特別注重預防,避免外滲。
2.1 正確選擇注射部位 (1)應選擇前臂最容易穿刺的大靜脈,切勿在靠近肌腱、韌帶、關節(jié)等處靜脈注藥,以防造成局部損傷。(2)穿刺部位應由遠而近,提高血管的利用率。要多部位、左右交替使用靜脈,讓受損靜脈有一個恢復過程。(3)如果外周靜脈選取有困難,或藥物腐蝕性太強可行深靜脈插管給藥。
2.2 嚴格把好注射關 (1)負責化療輸注的護士應掌握各類化療藥物的特性,有高度的責任心。穿刺技術熟練,提高靜脈穿刺一次成功率,盡量避免反復穿刺。(2)注藥前應告知病人,加藥時如果有不適或疼痛應立即告知醫(yī)護人員,即使沒有外滲的征象,也應立即停止藥物注入,按抗癌藥外滲予以處理。(3)在化療藥注入前要對將使用的血管有正確判斷(血管部位、回血情況、靜脈是否通暢)。確保安全時方可注入化療藥物。(4)強刺激藥物給藥過程中,護士必須密切監(jiān)護直至藥物輸入體內(nèi),一旦發(fā)生藥物外滲,立即停止輸液,按化療外滲處理。
2.3 化療時有效保護靜脈 (1)切忌直接用化療藥物穿刺,失敗時造成周圍組織損傷。(2)應先注入生理鹽水,確認有回血,無滲漏后再注入化療藥。(3)注射后用等滲液沖洗。使輸液管中的殘余藥液全部輸入,并沖洗停留在靜脈血管壁的藥物。達到保護靜脈血管的目的。
2.4 依據(jù)藥物特性調(diào)節(jié)輸液速度 化療藥物與血管壁接觸時間延長,發(fā)生靜脈炎的幾率就會相應增加,當療效與輸液速度無關時,應盡快輸入[1]。
2.5 嚴格藥物配制 稀釋化療藥物要嚴格按照醫(yī)囑配制,濃度不易太高,液量不易太多。多瓶化療藥物輸注,每瓶間用生理鹽水沖洗靜脈。
2.6 密切觀察輸液過程 某些藥物一旦滲漏能引起嚴重組織壞死,如在輸入長春堿類藥物時,應安排一名護士觀察輸液的全過程,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處理。
2.7 正確拔針 快速注入生理鹽水后,順血管走向拔針,再迅速壓迫3min.抬高該肢體,防止針孔滲血滲藥液刺激局部。同時囑病人活動肢體,可做肢體按摩,減少藥物停留局部時間。
3 發(fā)生滲漏的處理
3.1 停止輸液 一旦發(fā)現(xiàn)藥液滲漏,應立即停止輸液。保留針頭,接一注射器進行抽吸,盡量吸出局部外滲的殘液。
3.2 使用相應的解毒劑 長春堿類用透明質(zhì)酸酶,氮芥、更新霉素用10%硫代硫酸鈉,阿霉素用碳酸氫鈉,絲裂霉素用二甲基亞砜等。
3.3 冰敷 可局部加冰袋冷敷,達到鎮(zhèn)痛、減慢吸收的作用,使漏出的藥物局限化,避免出現(xiàn)組織壞死范圍擴大。
3.4 藥物濕敷 如局部腫脹明顯,應給予硫酸鎂濕敷,可起到消除腫脹的作用。
3.5 封閉療法 常用普魯卡因、利多卡因,有擴張血管的作用,高滲液體陽離子溶液配合酚妥拉明局封。
3.6 外科處理 有感染跡象或已有感染者應行清創(chuàng)換藥處理。在關節(jié)、大血管和肌腱附近滲漏發(fā)生炎性反應后必要時應行外科清創(chuàng)術[2]。
【參考文獻】
1 陳慧。化療藥物滲漏的預防和處理。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05.2(20):1904.
2 張惠蘭,陳榮秀。腫瘤護理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79-280.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