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內科主治醫(yī)師考試時間已經確定,現在是各位考生的備考階段,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系列中醫(yī)內科的資料,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是外火與內火的關系,一起來看看吧。
外火多由感受溫熱之邪或風寒暑濕燥五氣化火所致,臨床上有比較明顯的外感病演變過程。內火則為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或五志化火而致,其病變通過各臟腑的病理變化反映出來,無明顯外感病史。但外火和內火又相互影響,內生之火可招致外火。如平素陰虛火旺或陽熱亢盛者,感受六淫之后,內外交迫,常致五氣從火而化。而外火亦可引動內火,如外火灼傷津血、引動肝陽、化火生風等。
總之,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因臟腑功能紊亂可以產生風、寒、濕、燥、火(熱)的病理變化。由于這五種病理變化的名稱與六淫中的風、寒、濕、燥、火(熱)相同,且其部分癥狀亦與六淫中相應邪氣的致病特點相類似,所以將內生病理與外來病邪區(qū)別開來,稱之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熱),統(tǒng)稱內生“五氣”。
內風與肝有關,雖有虛實之分,除熱極生風屬實外,余者如肝陽化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等皆屬于虛。肝陽化風和陰虛風動的病理基礎均為肝腎陰虛,但肝陽化風多見于內傷雜病之中,以水不涵木、陰虛陽亢、上盛下虛為特征。陰虛風動,多見于溫熱病后期,真陰虧損,肝失所養(yǎng),精血不足,邪少虛多,虛風內動,故臨床上以手足蠕動或瘓疚,伴有神倦、心中儋儋大動、齒黑、舌絳少苔、脈虛等為特征。血虛生風,因血不養(yǎng)筋,故以麻木、肉困、筋攣為特征,不若肝陽化風之抽搐、震顫和陰虛風動之手足蠕動或瘐瘋,內寒主要由于脾、腎陽虛所致,尤以腎陽虛衰為關鍵,其病理表現為陽虛內寒之本虛證,并可導致陽氣不足、水濕內停之標實證。
內濕主要是由于脾的運化功能失健所致,即脾虛生濕,其病理表現以水濕內停為主,而內寒雖亦可形成陽虛水停,但以陽虛內寒為主。
內燥多因肺、胃、腎陰液不足,尤其是腎陰不足,其病理表現以“干”為主,可兼有輕微的陰虛燥熱之證。
火熱內生也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病理現象。內火有虛實之分,通過臟腑的陰陽失調而表現出來。虛火和實火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虛火有明顯的陰虛內熱之證,熱象較實火為緩和,傷津不顯著,結合臨床其他癥狀不難區(qū)別。
推薦閱讀:
新課上線!2021年中醫(yī)內科主治醫(yī)師輔導課程超前預售開啟了!
中國衛(wèi)生人才網新冠一線人員報考2020年中醫(yī)內科主治醫(yī)師考試須知公布
確定了!中國衛(wèi)生人才網通知2020中醫(yī)內科主治醫(yī)師考試時間確定!
以上內容由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編輯整理,更多醫(yī)考信息,歡迎登陸醫(yī)學教育網查看!
- · 外火與內火的關系
- · 內火的病理變化
- · 內生五邪之內火的含義
- · 外燥與內燥的關系
- · 內燥的病理變化
- · 內生五邪之內燥的含義
- · 外濕與內濕的關系
- · 內濕的病理變化
- · 內生五邪之內濕的含義
- · 內寒與外寒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