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主講:網(wǎng)校老師 6月11日19:00-21:30
詳情主講:網(wǎng)校老師 6月12日19:00-21:00
詳情為了讓考生更好的備戰(zhàn)2016中醫(yī)內(nèi)科主治醫(yī)師考試,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了以下知識點,希望對您考試復習有所幫助。
胃痛是由于胃氣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yǎng),不通則痛導致的以上腹胃脘部發(fā)生疼痛為主癥的一種脾胃腸病證。胃痛,又稱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腸病證中最為多見,人群中發(fā)病率較高,中藥治療效果頗佳。
古典醫(yī)籍中對本病的論述始見于《內(nèi)經(jīng)》。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謂:“木郁之發(fā),……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痛,食飲不下。”《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也說:“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胃脘當心而痛。”說明胃痛與木氣偏勝,肝胃失和有關。《素問,舉痛論篇》還闡發(fā)了寒邪入侵,引起氣血壅滯不通而作胃痛的機理。《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為后世辨治寒熱錯雜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后世醫(yī)家因《內(nèi)經(jīng)》胃脘當心而痛一語,往往將心痛與胃痛混為一談,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種心痛,九種心痛是蟲心痛、注心痛、風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飲心痛、冷心痛、熱心痛、去來心痛。這里所說的心痛,實際上多指胃痛而言。《濟生方·腹痛門》對胃痛的病因作了較全面的論述:九種心痛“名雖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內(nèi)沮七情,或飲啖生冷果實之類,使邪氣搏于正氣,邪正交擊,氣道閉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和劑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等書,采集了大量醫(yī)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氣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廣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金元時期,《蘭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門,論其病機,則多系飲食勞倦而致脾胃之虛,又為寒邪所傷導致。論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氣、溫中、理氣、和胃等?!兜は姆?middot;心脾痛》謂:“大凡心膈之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時,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藥;若病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胃痛亦有屬熱之說,至丹溪而暢明。胃痛與心痛的混淆引起了明代醫(yī)家的注意,如明代《證治準繩·心痛胃脘痛》中寫道:“或問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與胃各一臟,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處在心下,故有當心而痛之名,豈胃脘痛即心痛哉?”《醫(yī)學正傳,胃脘痛》更進一步指出前人以胃痛為心痛之非:“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心也。”從而對兩病進行了較為明確的區(qū)分。
其后《景岳全書,心腹痛》對胃痛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總結。清代《臨證指南醫(yī)案·胃脘痛》的“久痛人絡”之說,《醫(yī)林改錯》《血證論》對瘀血滯于中焦,脹滿刺痛者,采用血府逐瘀湯治療,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本病證以胃脘部疼痛為主癥,西醫(yī)學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痙攣、胃下垂、胃粘膜脫垂癥、胃神經(jīng)官能癥等疾病,當其以上腹部胃脘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時,均可參照本節(jié)辨證論治。
胃痛的病因病機
胃痛的病因主要為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遂,脾胃虛弱等。
1.寒邪客胃寒屬陰邪,其性凝滯收引。胃脘上部以口與外界相通,氣候寒冷,寒邪由口吸人,或脘腹受涼,寒邪直中,內(nèi)客于胃,或服藥苦寒太過,或寒食傷中,致使寒凝氣滯,胃氣失和,胃氣阻滯,不通則痛。正如《素問,舉痛論篇》所說:“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
2.飲食傷胃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以和降為順,故胃痛的發(fā)生與飲食不節(jié)關系最為密切。若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損傷脾胃,飲食停滯,致使胃氣失和,胃中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或五味過極,辛辣無度,或恣食肥甘厚味,或飲酒如漿,則傷脾礙胃,蘊濕生熱,阻滯氣機,以致胃氣阻滯,不通則痛,皆可導致胃痛。故《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醫(yī)學正傳,胃脘痛》曰:“初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爝,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
3.肝氣犯胃脾胃的受納運化,中焦氣機的升降,有賴于肝之疏泄,《素問,寶命全形論篇》所說的“土得木而達”即是這個意思。所以病理上就會出現(xiàn)木旺克土,或土虛木乘之變。憂思惱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氣滯,橫逆犯胃,以致胃氣失和,胃氣阻滯,即可發(fā)為胃痛。所以《雜病源流犀燭,胃病源流》謂:“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熱,邪熱犯胃,導致肝胃郁熱而痛。
若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血行瘀滯,又可形成血瘀,兼見瘀血胃痛。膽與肝相表里,皆屬木。膽之通降,有助于脾之運化及胃之和降?!鹅`樞,四時氣》曰:“邪在膽,逆在胃。”若膽病失于疏泄,膽腑通降失常,膽氣不降,逆行犯胃,致胃氣失和,肝膽胃氣機阻滯,也可發(fā)生胃痛。
4.脾胃虛弱脾與胃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奏受納運化水谷之功。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胃之受納腐熟,賴脾之運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于脾,脾病常累及于胃。若素體不足,或勞倦過度,或飲食所傷,或過服寒涼藥物,或久病脾胃受損,均可引起脾胃虛弱,中焦虛寒,致使胃失溫養(yǎng),發(fā)生胃痛。若是熱病傷陰,或胃熱火郁,灼傷胃陰,或久服香燥理氣之晶,耗傷胃陰,胃失濡養(yǎng),也可引起胃痛。腎為先天之本,陰陽之根,脾胃之陽,全賴腎陽之溫煦;脾胃之陰,全賴腎陰之滋養(yǎng)。若腎陽不足,火不暖土,可致脾陽虛,而成脾腎陽虛,胃失溫養(yǎng)之胃痛;若腎陰虧虛,腎水不能上濟胃陰,可致胃陰虛,而成胃腎陰虛。胃失濡養(yǎng)之胃痛。
此外,若氣滯日久,血行瘀滯,或久痛人絡,胃絡受阻,或胃出血后,離經(jīng)之血未除,以致瘀血內(nèi)停,胃絡阻滯不通,均可引起瘀血胃痛?!杜R證指南醫(yī)案·胃脘痛》早已有關于這種病機的論述:“胃痛久而屢發(fā),必有凝痰聚瘀。”若脾陽不足,失于健運,濕邪內(nèi)生,聚濕成痰成飲,蓄留胃脘,又可致痰飲胃痛。
本病病因,初則多由外邪、飲食、情志不遂所致,病因多單一,病機也單純,常見寒邪客胃、飲食停滯、肝氣犯胃、肝胃郁熱、脾胃濕熱等證候,表現(xiàn)為實證;久則常見由實轉虛,如寒邪日久損傷脾陽,熱邪日久耗傷胃陰,多見脾胃虛寒、胃陰不足等證候,則屬虛證。因實致虛,或因虛致實,皆可形成虛實并見證,如胃熱兼有陰虛,脾胃陽虛兼見內(nèi)寒,以及兼夾瘀、食、氣滯、痰飲等。本病的病位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也與膽腎有關?;静C為胃氣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yǎng),不通則痛。
以上就是中醫(yī)內(nèi)科主治醫(yī)師胃痛及其病因相關知識點,祝您取得好成績。
主講:網(wǎng)校老師 6月11日19:00-21:30
詳情主講:網(wǎng)校老師 6月12日1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