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網校老師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網校老師 2月8日 09:00-21:00
詳情鄉(xiāng)村全科助理醫(yī)師考試:《答疑周刊》2021年第36期
基本操作:
心肺復蘇
(一)目的
心肺復蘇術是指針對心臟呼吸驟停病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包括基本生命支持(初期復蘇心肺復蘇)、高級生命支持(后期復蘇)和復蘇后治療,其目的是盡快恢復病人自主循環(huán)及呼吸。減少重要器官損害。
(二)適應證
所有心臟、呼吸驟停的病人。
(三)操作步驟
1.識別和呼救 早期識別心臟驟停,并迅速啟動緊急醫(yī)療服務體系。
(1)意識的判斷:使病人平臥,用雙手拍打病人雙肩,同時在病人雙耳附近呼喚,以判斷是否有意識。
(2)呼吸的判斷:看是否有正常的呼吸動作。
如果病人對呼叫無反應;并沒有呼吸動作或僅有瀕死樣喘息,則應立即判斷已發(fā)生心臟驟停,為心肺復蘇的指征。
(3)大動脈搏動的判斷:單手示指和中指放在頸動脈搏動位置(相當于甲狀軟骨水平、胸鎖乳突肌內側),可用來判斷有無大動脈搏動。
上述三項判斷總用時不應超過10秒。
(4)呼救:判斷病人出現(xiàn)猝死后,立刻開始心肺復蘇的同時,及時呼救。
2.基本生命支持 順序為胸外按壓--打開氣道--人工呼吸,如果存在心室顫動或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無脈室速),應盡早進行電除顫。
(1)胸外按壓:盡快開始有效的胸外按壓是心臟驟停復蘇成功的基礎。
1)體位:去枕平臥,置于硬板床或地上。
2)按壓部位:兩乳頭連線中點或胸骨中下段1/3處。
3)按壓方法:一只手掌根部緊貼按壓處,另只手重疊于手背上,指尖抬起,避免觸碰病人胸壁。雙臂伸直,與病人胸壁垂直,肘關節(jié)保持固定伸直狀態(tài),身體前傾,以髖關節(jié)為支點,用上半身及肩臂肌力量向下用力、均勻按壓。按壓和放松時間相等;放松時保證胸廓充分回彈,手掌根部不可離開病人胸壁。
4)按壓速率: 100~120次/min。
5)按壓幅度:5~6cm。
(2)打開氣道
1)仰頭舉頦法:一手置于病人額部加壓使其頭后仰,另一手抬舉病人下頦,盡量使其下頜角耳根連線與地面垂直,以開放氣道。
2)推舉下頜法:適用于有頸椎損傷者。急救者位于病人頭側,雙手拇指放置于病人口角旁,其余四指托住病人下頜部,保證頭部和頸部固定,用力將病人下頜角向上抬起。開放氣道后及時清除口腔及氣道異物。
(3)人工呼吸
1)開放氣道后立即開始2次人工呼吸。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比例為30:2。
2)口對口人工呼吸,操作者用置于前額的拇指和示指捏緊病人鼻孔,正常吸氣后用口唇把病人口唇全部包住,勻速向病人口中吹氣,每次吹氣應持續(xù)1秒,確保病人有明顯的胸廓起伏,病人被動呼氣時,開放鼻道。
3)口對鼻人工呼吸:適用于口部外傷或張口困難者。操作者用置于下頜的手指使病人口部閉合,正常吸氣后,用口唇把病人鼻孔全部包住,勻速向病人鼻孔用力吹氣,每次吹氣應持續(xù)1秒,確保病人有明顯的胸廓起伏。病人被動呼氣時,開放口部。
4)球囊面罩(或簡易呼吸器)通氣:面罩貼緊扣在病人口鼻處,單人操作時操作者用一手固定面罩并抬舉下頜,另一只手擠壓氣囊。雙人操作時,一人雙手拇指和示指固定面罩,另外三指抬舉下頜,另一人擠壓氣囊將氣體送入病人肺內。
(4)電除顫
1)如果存在心室顫動/無脈室速,應盡早進行非同步電除顫。
2)使病人仰臥于硬板床或平整的地面,身體不能接觸任何金屬,有條件應連接心電監(jiān)護儀。
3)打開除顫儀,選擇“非同步”狀態(tài)。
4)充分暴露病人前胸將兩個電極板均勻涂抹導電糊或導電液。
5)將電極板分別置于病人胸骨右側第2肋間及左胸壁心尖部,兩電極之間至少相距10cm,按壓電極使其貼緊皮膚。
6)按下“充電"按鈕。目前除顫器多選用雙相波,所需除顫能量為200J;單項波的除顫能量為360J。
7)通知其他救護人員及操作者本人身體遠離病床和病人身體。
8)充電完畢后,按下“放電”按鈕。
9)單次除顫后立即開始心肺復蘇5個循環(huán),之后根據(jù)情況判斷是否需要再次電除顫。
鄉(xiāng)村全科助理醫(yī)師考試:《答疑周刊》2021年第36期
〖醫(yī)學教育網版權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天
網校老師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網校老師 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