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端螺旋體菌體纖細,常呈C型或S型,長6~20μm,寬0.1~0.2μm,有12~18細密螺旋,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無鞭毛。既往用鍍銀染色顯黑色,姬姆薩染色法呈淡紅色?,F(xiàn)用免疫熒光和免疫酶染色觀察。在暗視野顯微鏡下可直接觀察其形態(tài),其菌體發(fā)亮似串珠,運動活潑,呈特殊的螺旋運動。電鏡下鉤體由柱形菌體、軸絲和外膜組成。原生質(zhì)之外的外膜有保護性抗原。鉤體是需氧菌,在含兔血清的柯索夫(korghof)培養(yǎng)基、pH7.2~7.4,28℃條件下需1~2周方生長。也可用幼齡豚鼠和金芳地鼠腹腔接種分離。鉤體對外界抵抗力頗強,在冷濕及弱堿環(huán)境中生存較久。在河溝及田水中能存活數(shù)日至月余。對干燥、熱、酸、堿和清毒劑很敏感。日光直射2h,60℃下10分鐘,余氯超過0.3~0.5ppm3分鐘死亡。
鉤體的抗原結(jié)構(gòu)復雜,主要為型特異性抗原和群特異性抗原。致病性鉤體分為20個血清群,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172個血清型。我國已發(fā)現(xiàn)18個血清群,70個血清型。以黃疸出血群、波摩那群、犬群、秋季熱群、澳洲群、七日群和流感傷寒群分布較廣。北方地區(qū)以波摩那群為主。南方流行群復雜,以黃疸出血群為稻田型流行區(qū)的主要菌群。各群鉤體之間多無交叉免疫力。有些菌群如黃疸出血群、流感傷寒群與犬群之間,流感傷寒群與波摩那群之間可有交叉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