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知識 > 中醫(yī)文化 > 正文

陳湘君證治類風濕經驗

2011-01-13 19:17 醫(yī)學教育網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報名時間>> 特惠活動>> 各地動態(tài)>>
重大變動>> 摸底測試>> 資料0元領>>

  類風濕關節(jié)炎并非祖國醫(yī)學的病名,但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可歸屬于“痹證”、“歷節(jié)風”等。歷代醫(yī)家對痹證論述非常詳盡。陳湘君對此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并應用于臨床治療,療效顯著。

  根據(jù)《濟生方》“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及《類證治裁》“諸痹……良由營氣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久而成痹”的理論,結合臨床實踐治驗,認為類風關是以正氣內虛、元氣不足(稟賦不足,肝腎虧損,氣血虧虛)為致病的基礎,復因起居失常,勞累過度,產后體虛等因素,導致衛(wèi)陽不固,腠理疏松,寒濕邪乘虛而入,搏結于筋骨、經絡、關節(jié)、肌肉、痹阻不通,不通則痛,乃成痹證。

  類風濕病人除有關節(jié)腫脹重著,疼痛、皮下結節(jié)、畸形等局部表現(xiàn)外,還有乏力,面色蒼白,食欲減退,形體消瘦,低熱等。從全身癥狀來看,本病系全身屬虛(氣虛、血虛、陽虛),局部屬實(寒凝、血瘀、痰阻),本虛標實的疾病,所以益氣溫陽,養(yǎng)血通絡,補益肝腎以扶正,活血化痰以祛邪是本病的基本治則。

  類風關有活動期與緩解期之分,活動期以陽氣不足、風寒濕熱之邪大肆襲虐,患者素體肝腎不足,則邪更易深入久留。故活動期治療以益氣溫陽、祛風散寒化濕、益腎通絡為主。常用方藥:黃芪、桂枝、巴戟天益氣溫陽散寒;防風、青風藤、烏梢蛇祛風通絡;防己、豬苓、茯苓利濕;當歸、紅花活血,所謂“治風行治血”;首烏、骨碎補、狗脊補益肝腎,祛風除濕。若寒熱夾雜或寒郁化熱者則溫涼并用,常加用知母、忍冬藤、土茯苓等清絡熱除濕毒等,此外,考慮患者“本虛標實”的特點,內服峻劑毒藥不堪忍受,故適當輔以大辛大溫峻猛之劑外用以祛邪。方用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細辛、紅花、枯礬等煎湯薰洗,從而取得較理想的效果。

  緩解期邪實之象不明顯,但由于患素體肝腎不足或氣血陰陽之虛弱,留滯筋骨關節(jié)未盡之邪易于深入,轉為痼疾,或邪氣潛伏深處,一遇外邪,二者相合發(fā)病而致病情復發(fā)。因此,強調在病情的緩解期仍需堅持中醫(yī)藥的調治以治其本,益氣養(yǎng)血,補益肝腎,防邪深入及逐邪外出,可用丸藥膏劑內服。如益腎蠲痹丸、補中益氣丸、六味地黃丸以及在冬季服用有針對性的膏滋藥等。這類藥物藥效持久,既有效,病人服用又方便,且很少有副作用,易于實施。長期堅持治療的病例,復發(fā)較少。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5醫(yī)師技能考試

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立即領取
考試輔導

直播課
【直播】醫(yī)師報名指導及復習備考公開課
2021網上報名/現(xiàn)場審核指導

直播時間:全年更新

直播主題:2021年報名/復習備考

直播老師:湯以恒、張鈺琪、鴻儒、端木靈、俞慶東、章一芹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