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認為,人生的哲學,不在于榮華富貴,光宗耀祖,而在于實踐“仁”的道德,要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仁人君子”。
孔子認為,人生的哲學,不在于榮華富貴,光宗耀祖,而在于實踐“仁”的道德,要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仁人君子”。他主張:“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他要求:“士志于道,而恥衣惡食者,未足與論也。”他認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孔子不提倡“恥衣惡食”。其中“惡食”是與飲食上“食不厭雜”的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上的科學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論是一致的。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經(jīng)常飽食(尤其是肉食過量),會增加胃腸的負擔,消化液供不應求,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還會使血液過多地集中在胃腸,導致心臟、頭腦等重要器官會產(chǎn)生缺血現(xiàn)象,使人感到困乏,不利于身心健康。
誠可知,目前有些人認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魚大肉無休止地常食、多食,結果產(chǎn)生了“富貴病”。民諺云:“食要七分飽。”意為不能貪食,食得太飽,所以孔子提出的“食不求飽”也正體現(xiàn)了“節(jié)食益壽”的飲食觀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僅食品品種很豐富,而且對飲食也已經(jīng)很講究了,孔子的飲食觀很具有代表性。
孔子后來發(fā)跡,做了魯國上卿及魯國大司寇,俸祿都是“六萬斗谷子”,在當時已經(jīng)是很富裕了(相當于現(xiàn)在高級白領階層的待遇),但當時孔子并不因為生活富裕了而過奢侈的生活,他對飲食很講究,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精細,粗之反;膾,細切魚和肉,反復用“不厭”二字,極言講究之致。
在飲食衛(wèi)生上,孔子還有“八不食”。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說糧食陳舊了或變味了,魚和肉腐敗變質(zhì)了,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不好,不吃。烹調(diào)不得當,不吃。不時,則是指蔬菜要采摘及時,譬如春韭夏莧,無非是吃個鮮嫩。過時而采,形如柴草,又有什么味呢?
“唯酒無量,不及亂”
誠可知,孔子是個酒徒,酒量很大,但他能自我遏止,適量而飲。
《論語》記有“唯酒無量,不及亂”之句,意即“只要飲酒不限量,但卻不至于醉”?!墩撜Z·子罕》還記載有這么一段話:“子曰:”入則事公卿,出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孔子說:”在外侍奉國君和大臣,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努力去操辦,喝酒不被酒所醉倒,這些事對我來說是沒有什么困難的。“
眾所周知,酒少飲有益,多飲傷身,這些都是被古今醫(yī)學及大量事實所證明的。
“食不語,寢不言”
孔子不僅對吃很講究,而且還注意“吃相”和“吃的文明”。例如“食不語,寢不言”中的“食不語”是飲食衛(wèi)生的好習慣,因為每當在吞咽食物時,呼吸動作是暫時停止的。如果在吃飯時大談大笑,那么呼吸和吞咽食物必然會同時進行,這樣一來,容易使食物誤入氣管或鼻腔內(nèi),因此會發(fā)生嗆咳、噴嚏、流淚等現(xiàn)象。若是魚刺、碎骨、豆粒之類一旦誤入氣管,則后果更是不堪設想。所以常聽老人說“小人吃飯不要講話”,其原理即在于此。
由于孔子對飲食有良好的習慣和嚴格的要求。他雖然幼時家貧,后來發(fā)跡(升官),但能享有73歲高齡,這與當時(公元前五六世紀)人的平均壽命僅30歲左右相比,確為“高壽”了,孔子的“食經(jīng)”成為他長壽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