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news/2017/r_ico_01.png)
【原文】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束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jīng)脈未盛,絡脈調(diào)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無生之分。(《素問·脈要精微論》)
【解析】
本段指出了診脈的最佳時間和綜合診病的原則。
1.診脈的最佳時間本節(jié)首先指出診脈的最佳時間是在清晨,此時由于病人尚未起床,沒有攝入飲食,沒有體力活動,脈象沒有受到干擾,因而能真實反映疾病所在。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說明古代醫(yī)生注意到時間、外在環(huán)境等因素對病人脈象,以及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的影響作用。平旦診脈的精神實質(zhì)在于臨床診治疾病時,應盡量排除內(nèi)、外環(huán)境的干擾因素,讓病人身心處于相對安靜狀態(tài),才有利于疾病的診斷。
2.四診合參原文指出脈診必須與問診、聞診等診斷方式結(jié)合起來,彼此比較、分析,才能全面掌握病情,更準確地診斷疾病。本段體現(xiàn)了《內(nèi)經(jīng)》多種診法相互“參伍”的基本原則。
【解惑】
如何理解此“六府”對于此處的“六府”,各家注解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幾種認識:一者,認為六府指的是其下文提及的六府。如《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校釋》引劉衡如云:“六府為下文所舉:①脈者血之府;②頭者精明之府;③背者胸中之府;④腰者腎之府;⑤膝者筋之府;⑥骨者髓之府。得強則生,失強則死。”兩者,楊上善認為六府應當為五府:“五府,謂頭、背、腰、膝、髓五府者也”。郭藹春也認為六府當作五府:“六‘字誤,應作’五‘……此’五府‘指下精明、胸、腎、筋、髓之府言。”三者,王冰、張介賓、張志聰?shù)日J為此六府是臟腑之“腑”,即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但立足本處原文分析,查下文明言六府,故當有“頭”一府,共六府,所以第一種觀點更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