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2月31日 14:00-18:00
詳情時間待定
詳情(一)病原微生物類型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原微生物近幾年已有明顯變化。過去最主要的草綠色鏈球菌現(xiàn)已減少(<50%);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桿菌、厭氧球菌、腸球菌等所致的IE呈增加趨勢。真菌感染引起的IE與心血管手術和介入性治療、廣譜抗生素與免疫抑制劑的應用有關。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仍以草綠色鏈球菌最多見,D族鏈球菌(如腸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次之。NVE的病原體主要為鏈球菌,其中AIE以葡萄球菌最為多見(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少數為肺炎球菌、A族鏈球菌、流感桿菌和淋球菌。約5%~l0%的NVE由HACEK組微生物所致,這是一些難于生長的非腸道革蘭陰性菌,包括嗜血桿菌屬、放線桿菌屬、人類心桿菌屬以及金氏桿菌屬等;其他少見病原體有真菌、立克次體和衣原體。
PVE分為早期和晚期兩種。早期是因手術期感染、經由導管或靜脈輸液,主要病因是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革蘭陰性桿菌、類白喉桿菌和真菌。晚期PVE多由一過性菌血癥(如胃腸道、泌尿生殖道及牙齒等醫(yī)療操作)所致,致病菌與通常IE相似。靜脈毒癮者所致的IE,金黃色葡萄球菌占50%以上,其次為鏈球菌、腸球菌、革蘭陰性桿菌以及真菌。
(二)基礎心血管病變
大多數IE發(fā)生于伴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但亦可發(fā)生于無基礎心臟病者。主動脈瓣和二尖瓣受累較常見,如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瓣膜病、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以及人工心瓣膜置換術后等。各種類型的基礎心臟病變發(fā)生IE的危險程度不同(表3-9-1)。據我國的資料分析,IE患者中半數以上有風濕性心臟病,8%-15%有先天性心臟病;伴其他狀況者如心肌病、肺源性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以及二尖瓣膜脫垂癥等占10%。無器質性心臟病者發(fā)生IE近幾年呈明顯增加趨勢,約占10%左右,可能與各種內鏡檢查、經血管的創(chuàng)傷性檢查和治療等增多,以及毒癮者使用未經消毒的注射器等有關。
基礎心血管病變發(fā)生IE危險性估計:
較高危險性:1.人工心臟瓣膜;2.既往有IE史;3.發(fā)紺性先天性心臟?。?.動脈導管未閉5.主動脈瓣關閉不全;6.主動脈瓣狹窄,包括三葉、二葉和單葉瓣;7.二尖瓣關閉不全;8.二尖瓣狹窄伴關閉不全;9.室間隔缺損;10.主動脈縮窄;11.心內手術后殘留血流動力學異常
中等危險性:1.二尖瓣脫垂伴關閉不全;2.單純性二尖瓣狹窄;3.三尖瓣病變;4.肺動脈瓣狹窄;5.非對稱性室間隔肥厚;6二葉主動脈瓣或主動脈瓣鈣化伴輕度血流動力學異常;7.老年退行性心瓣膜??;8.心內手術6個月以內,伴輕度或無血流動力學異常
低危險性:1.二尖瓣脫垂但無關閉不全;2.超聲提示輕度瓣膜關閉不全,但無結構異常;3.單純性房間隔缺損;4.動脈粥樣硬化斑塊;5.冠脈疾?。?.心臟起搏器植入;7.心內手術6個月以上,伴輕度或無血流動力學異常
(三)發(fā)病機制
在正常情況下,自不同途徑進入血循環(huán)中的致病微生物可被機體的防御機制所清除。當有心血管器質性病變存在時,血流由正常的層流變?yōu)闇u流和噴射,并從高壓腔室分流至低壓腔室,形成明顯的壓力階差,使受血流沖擊處的內膜損傷,內層膠原暴露,血小板、紅細胞、白細胞和纖維蛋白積聚,從而為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創(chuàng)造了條件。反復發(fā)生的菌血癥可使機體循環(huán)中產生抗體如凝集素,有利于病原體在損傷部位粘附而與上述的各種成分一起形成贅生物。贅生物成為細菌的庇護處,其內的細菌受到保護,不受宿主防御機制的作用。感染的贅生物通過血小板-纖維素聚集而逐漸增大,使瓣膜破壞加重;當贅生物破裂時,碎片脫落導致栓塞,細菌被釋放入血流中產生菌血癥和轉移性播種病灶。免疫系統(tǒng)的激活可引起關節(jié)炎、血管損害、杵狀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