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是臨床助理醫(yī)師考試需要了解的內容,醫(yī)學教育網整理了相關知識點,以便廣大考生參考學習。
一、概念
腫瘤是機體中正常細胞在不同的始動因子與促進因素長期作用下所產生的增生與異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后,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增生。它不受生理調節(jié),而是破壞正常組織與器官,根據腫瘤對人體的影響,可分為良性與惡性。
惡性腫瘤病情兇險,易危及患者生命,為男性第二位死因,女性第三位主要死因。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城市依次為肺癌、胃癌、肝癌、腸癌與乳癌:在農村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腸癌。
二、分類與病因
目的在于明確腫瘤性質、組織來源,有助于選擇治療方案并能提示預后。根據腫瘤的形態(tài)學及腫瘤對機體的影響即腫瘤的生物學行為,腫瘤可分為良性與惡性兩大類。腫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可能是環(huán)境與宿主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1)良性腫瘤:不管來源,一般均稱為“×瘤”。
(2)惡性腫瘤:來自上皮組織者稱為“癌”;來源于間葉組織者稱為“肉瘤”;胚胎性腫瘤常稱母細胞瘤,如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等:但某些惡性腫瘤仍沿用傳統(tǒng)名稱“瘤”或“病”,如惡性淋巴瘤、精原細胞瘤、白血病、霍奇金病等。
各種良性或惡性腫瘤,根據其組織及器官來源部位而冠以不同的名稱,如乳癌、肺癌、結腸癌、背部脂肪瘤、股骨骨肉瘤等。相同器官或組織可發(fā)生不同細胞形態(tài)的腫瘤,如肺鱗狀細胞癌與肺腺癌、子宮頸鱗狀細胞癌與子宮頸腺角化癌、胃腺癌與胃類癌等。根據細胞分化程度,又分為高分化、中分化及低(未)分化癌。
(3)臨界性腫瘤:從生物行為上顯示良性與惡性之間的類型,故稱交界性或臨界性腫瘤。如包膜不完整的纖維瘤、黏膜乳頭狀瘤、唾液腺混合瘤等。
三、良、惡性腫瘤臨床與病理特點
1.良性腫瘤
一般良性腫瘤生長緩慢。表現為某局部腫塊、無痛,多為外生性或膨脹生
長,擠壓周圍纖維組織,形成纖維包繞,呈包膜樣,可出現相應的壓迫癥狀,徹底切除后不復發(fā)。合并出血或感染時,可迅速增大,但均不轉移。多無明顯全身癥狀,僅表現為局部有腫塊,少數出現疼痛、潰瘍、出血與梗阻等癥狀。
2.惡性腫瘤、惡性腫瘤的病理特點:
(1)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有癌前期、原位癌及浸潤癌三個階段,時間長短不一。癌前期為上皮增生明顯,伴有不典型增生(間變),進而可惡變?yōu)樵话T僭?~5年后發(fā)展為浸潤癌。
(2)惡性腫瘤細胞的分化與去分化程度不同,其惡性程度亦不一。可分為高分化、中分化與低分化(或未分化)三類,或稱Ⅰ、Ⅱ、Ⅲ級。高分化或Ⅰ級分化細胞接近正常分化程度,惡性程度低。未分化或Ⅲ級分化顯示高度惡性,核分裂較多。分化不僅表現在形態(tài)上的程度不一,同時表現在功能上的不同。細胞排列紊亂,核分裂多,細胞大小不一,染色不均,不規(guī)則巨核等形態(tài),與腫瘤惡性程度相關。表現在組織化學方面也有相應的變化,去氧核糖核酸(DNA)及核糖核酸(RNA)含量均增多;酶活性的改變;糖原減少。
良惡性腫瘤的鑒別主要依據其分化程度,由于分化程度不同,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在形態(tài)結構上的差異叫做異型性。異型性是區(qū)別良惡性腫瘤的重要病理組織學依據,最具有診斷意義。
(3)惡性腫瘤的生長方式主要呈浸潤性生長。
(4)惡性腫瘤生長速度快。
(5)惡性腫瘤可通過直接蔓延、淋巴或血行轉移以及種植不同方式而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