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手機網
醫(yī)學教育網手機網

手機網二維碼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醫(yī)學百科類 > 中草藥 > 正文

蒜古文記載

2012-09-20 11:25 醫(yī)學教育網
|

大蒜原產于亞洲西部高原,也蔓衍于中亞地區(qū)。張騫通西域,攜回大量域外物種,大蒜也是其中之一。大蒜傳入中國后,很快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美蔬和佳料,作為蔬菜與蔥、韭菜并重,作為調料與鹽、豉齊名,食用方式也多種多樣。西晉時,老百姓已常食大蒜。晉惠帝逃難時,就曾從民間取大蒜佐飯?!短接[》記:“成都王穎奉惠帝還洛陽,道中于客舍作食,宮人持斗余粳米飯以供至尊,大蒜、鹽、豉到,獲嘉;市粗米飯,瓦盂盛之。天子啖兩盂,燥蒜數(shù)枚,鹽豉而已。”

南北朝時,食蒜之例趨于多見。《南齊書·張融傳》載:“豫章王大會賓僚,融食炙始畢,行炙人便去,融欲求鹽、蒜,口終不言,方搖食指,半日乃息。”《齊民要術》記載了一種“八和齏”的制作方式,其中重要的一味就是大蒜。其云:“蒜:凈剝,掐去強根,不去則苦。嘗經渡水者,蒜味甜美,剝即用;未嘗渡水者,宜以魚眼湯半許半生用。朝歌大蒜,辛辣異常,宜分破去心,全心用之,不然辣,則失其食味也。”制作中,“先搗白梅、姜、橘皮為末,貯出之。次搗粟、飯使熟,以漸下生蒜,蒜頓難熟,故宜以漸。生蒜難搗,故須先下。”可以看出蒜是八和齏的主味之一,為首選佳佐。

唐代人民食蒜之風大興,好蒜者觸處可見?!稄V五行記》載:“唐咸亨四年,洛州司戶唐望之冬集計至五品,進止未出間,有僧來覓,……曰:‘貧道出家人,得飲食亦少,以公名故相記,能設一鲙否?’司戶欣然。既處置此魚,此僧云:‘看有蒜否?’家人云:‘蒜盡,得買。’僧云:‘蒜即盡,不可更往。’苦留不可。這僧人本自討魚吃,卻因為無蒜佐料,就不肯吃魚。由此可見大蒜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

宋代人民食蒜,烹制方法更多。浦江吳氏《中饋錄·制蔬》就介紹了蒜瓜、蒜苗干、做蒜苗方、蒜冬瓜四種食蒜法。“蒜瓜”條云:“秋間小黃瓜一斤,石灰、白礬湯焯過,控干。鹽半兩,腌一宿。又鹽半兩,剝大蒜瓣三兩,搗為泥,與瓜拌勻,傾入腌下水中,熬好酒、醋,浸著,涼處頓放。冬瓜、茄子法。”“蒜苗干”條云:“蒜苗切寸段,一斤,鹽一兩。腌出臭水,略涼干,拌醬、糖少許,蒸熟,曬干,收藏。”“做蒜苗方”條云:“苗用些少鹽,淹一宿,涼干。湯焯過,又涼干。上甘草湯拌過,上甑蒸之,曬干,入甕。”宋人食蒜,或生食,或用于烹調。大蒜在食用方面的各種用途,都已被宋人掌握。

元代明代時,人們烹蒜的手法比宋人更成熟,巧思出新,錦上添花。如明人高濂《飲饌服食箋》記載了"蒜梅"的做法:"青硬梅子二斤,大蒜一斤,或囊剝凈,炒鹽三兩,酌量水煎湯,停冷浸之。候五十日后鹵水將變色,傾出再煎,其水停冷浸之,入瓶。至七月后食。梅無酸味,蒜無葷氣也。"

清朝人食蒜,與現(xiàn)代幾無差別,其烹制方式可分為南北兩大派系。山東人丁宜曾《農圃便覽》所記烹蒜法具有典型北方風味。如“水晶蒜”:“拔苔后七八日刨蒜,去總皮,每斤用鹽七錢拌勻,時常顛弄。腌四日,裝磁罐內,按實令滿。竹衣封口,上插數(shù)孔,倒控出臭水。四五日取起,泥封,數(shù)日可用。用時隨開隨閉,勿冒風。”無名氏《調鼎集》記載了江浙一帶的烹蒜方式。如“腌蒜頭”條云:“新出蒜頭,乘未甚干者,去干及根,用清水泡兩三日,嘗辛辣之味去有七八就好。如未,即將換清水再泡,洗凈再泡,用鹽加醋腌之。若用咸,每蒜一斤,用鹽二兩,醋三兩,先腌二三日,添水至滿封貯,可久存不壞。設需半咸半甜,一水中撈起時,先用薄鹽腌一二日,后用糖醋煎滾,候冷灌之。若太淡加鹽,不甜加糖可也。”手法細膩,加工講究。但總的來說,南方人的好蒜程度比不過北方人,這大概是北方大蒜種植面積和產量都遠超過南方的原因。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相關資訊
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