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為菊科植物野菊和巖香菊的頭狀花序。野菊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草地、灌叢、河邊水濕地,或海濱鹽漬及田邊、路旁。廣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西南各地。巖香菊生于山坡、河谷及河岸荒地上。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秋季開花盛期分批采收,鮮用或曬干。
野菊花頭狀花序類球形,棕黃色,總苞片4至5層,外層苞片卵形或卵狀三角形,外表面灰綠色或淡棕色,邊緣膜質(zhì),常被有白毛;中層苞片卵形;內(nèi)層苞片長(zhǎng)橢圓形。舌狀花1輪,黃色,多皺縮卷曲,展平后舌片長(zhǎng)1至1.3厘米,先端全級(jí)或2至3齒,筒狀花多數(shù),深黃色, 氣芳香,味苦。
巖香菊花狀狀花序直徑1至1.5厘米,總苞片4至5層。外層苞片線形,中內(nèi)層卵形、長(zhǎng)橢圓形至倒披針形。舌狀花黃色。知片橢圓形。二者以完整、色黃、氣香者為佳。
補(bǔ)充信息: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梗、葉,篩去灰屑。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fēng)干燥處。
不適合人群:脾胃虛寒者慎服,便瀉者忌用。
食療作用:野菊花味苦、辛,性涼;歸肺、肝經(jīng);清香泄散。具有清熱解毒,疏風(fēng)涼肝的功效
主治疔瘡,癰疽,瘰癘、丹毒,濕疹,疥癬,風(fēng)熱感冒,咽喉腫痛,眩暈頭痛,目赤熱痛。
野菊花做法指導(dǎo):
1. 搗敷具有清解熱毒的功效,亦可與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配伍,以增強(qiáng)清熱解毒之功。
2. 風(fēng)熱感冒初起,癥見發(fā)熱,惡風(fēng)寒,或有汗出頭痛,鼻塞涕濁,咳痰黃稠,咽喉疼痛者,可單用煎用;或與桑葉、連翹、金銀花等配伍,以疏風(fēng)清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