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較厚,約20~80nm。肽聚糖含量豐富,有15~50層,每層厚度1nm,約占細胞干重的50~80%。此外,尚有大量特殊組份磷壁酸(teichoic acid)。磷壁酸是由核糖醇(ribitol)或甘油(glyocerol)殘基經(jīng)由磷酸二鍵互相連接而成的多聚物。磷壁酸分壁磷壁酸(wall teichoic acid)和膜磷壁酸(membrane teichoic acid)兩種,前者和細胞壁中肽聚糖的n-乙酰胞壁酸連結(jié),膜磷壁酸又稱脂磷壁酸(lipteichoic acid)和細胞膜連結(jié),另一端均游離于細胞壁外。磷壁酸抗原性很強,是革蘭氏陽性菌的重要表面抗原;在調(diào)節(jié)離子通過粘肽層中起作用;也可能與某些酶的活性有關(guān);某些細菌的磷壁酸,能粘附在人類細胞表面,其作用類似菌毛,可能與致病性有關(guān)。此外,某些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表面還有一些特殊的表面蛋白,如a蛋白等,都與致病有關(guān)。
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結(jié)構(gòu)顯著不同,導(dǎo)致這兩類細菌在染色性、抗原性、毒性、對某些藥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異。
革蘭氏染色的結(jié)果取決于細菌細胞壁的結(jié)構(gòu)即革蘭氏染色原理為:G﹢菌:細胞壁厚,肽聚糖網(wǎng)狀分子形成一種透性障,當(dāng)乙醇脫色時,肽聚糖脫水而孔障縮小,故保留結(jié)晶紫-碘復(fù)合物在細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層薄,交聯(lián)松散,乙醇脫色不能使其結(jié)構(gòu)收縮,其脂含量高,乙醇將脂溶解,縫隙加大,結(jié)晶紫-碘復(fù)合物溶出細胞壁,沙黃
復(fù)染后呈紅色。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厚約20-80nm,有15-50層肽聚糖片層,含20-40%的磷壁酸。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厚約10nm,僅2-3層肽聚糖,另外還有脂多糖、細菌外膜和脂蛋白。
放線菌(Actinomycete)是另一大類革蘭氏陽性菌,根據(jù)DNA中鳥嘌呤(G)和胞嘧啶(C)的含量,放線菌被稱為高G+C革蘭氏陽性菌,而厚壁菌被稱為低G+C革蘭氏陽性菌。如果細胞的第二層膜是衍生特征,這兩類革蘭氏陽性菌可能是細菌基部的分支,否則它們可能組成關(guān)系相對較近的單系群。它們被認為可能是古細菌和真核生物的祖先,因為它們都缺乏第二層膜,并且具有一些生化上的相似性,比如含有固醇類。此外,盡管恐球菌-棲熱菌(Deinococcus-Thermus)類細菌結(jié)構(gòu)上類似革蘭氏陰性菌,但也可被染成革蘭氏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