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jīng)集注》:瓜蒂多用早青蒂,此云七月采,便是甜瓜蒂也。人亦有用熟瓜蒂者,取吐乃無異。
《綱目》:吐風(fēng)熱痰涎。治風(fēng)眩、頭痛、癲癇,喉痹,頭面有濕氣。
《本草再新》:瀉心火,健脾土,利濕消水,止頭痛衄血。
《別錄》:去鼻中息肉,療黃疸。
《日華子本草》:治腦塞熱齆,眼昏,吐痰。
《本草圖經(jīng)》:瓜蒂即甜瓜蒂也。生嵩高平澤,今處處有之,亦園圃所蒔。舊說,瓜有青白二種,入藥當(dāng)用青瓜蒂,七月采,陰干。
《本草經(jīng)疏》:在高者因而越之,病在胸中,則氣不得歸元而為咳逆上氣,吐出胸中之邪,則氣自順,咳逆止矣。殺蠱毒者,亦取吐出之義。去鼻中息肉者,以其苦寒能除肺家之熱也。
張景岳:“甜瓜蒂,能升能降,其升則吐,善涌濕熱頑痰積飲,去風(fēng)熱頭痛、癲癇、喉痹、頭目眩暈、胸膈脹滿,并諸惡毒在上焦者,皆可除之。其降則瀉,善逐水濕痰飲,消浮腫水臌,殺蠱毒、蟲毒,凡積聚在下焦者,皆能下之,蓋其性峻而急,不從上出,即從下出也。”
《國藥詮證》:“甜瓜蒂性味苦寒。《本經(jīng)》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大水,大蓄水證也。水積不化,則身面四肢皆浮腫,故以燥濕清熱主治也。燥濕清熱可以化水而消腫,其不化者自能下達(dá),故曰下水也。腸中生蟲曰蠱,以蠱生于濕,故燥濕下水可以殺蠱毒。胸中有水濕則氣阻而咳逆上氣,故燥濕下水可以治咳逆上氣。食諸果不消則積而為病,以胸腹中有積水也。燥濕則胸膈之水受刺激,積水上涌則吐,下達(dá)則瀉,或由小便泄出,故曰吐下之也?;蛞蕴鸸系贋橥滤帲诖丝芍粌H能吐,亦能使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