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的中醫(yī)辨證要點是什么?以及痛經的中醫(yī)病因病機有哪些?
病因病機
痛經病位在子宮、沖任,以“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為主要病機。實者可由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濕熱瘀阻導致子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虛者主要由于氣血虛弱、腎氣虧損致子宮失于濡養(yǎng),“不榮則痛”。之所以伴隨月經周期而發(fā),又與經期及經期前后特殊生理狀態(tài)有關。未行經期問,由于沖任氣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沖任、子宮氣血瘀滯或不足,故平時不發(fā)生疼痛。經期前后,血海由滿盈而瀉溢,氣血由盛實而驟虛,子宮、沖任氣血變化較平時急劇,易受致病因素干擾,加之體質因素的影響,導致子宮、沖任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濡養(yǎng),不通或不榮而痛。經凈后子宮、沖任氣血漸復則疼痛自止。但若病因未除,素體狀況未獲改善,則下次月經來潮,疼痛又復發(fā)。
辨證要點
根據疼痛發(fā)生的時間、部位、性質以及疼痛的程度辨虛實寒熱。一般而言,痛發(fā)于經前或經行之初,多屬實;月經將凈或經后始作痛者,多屬虛。辨痛之部位以察病位在肝在腎,在氣在血,如痛在少腹一側或雙側多屬氣滯,病在肝;小腹是子宮所居之地,其痛在小腹正中常與子宮瘀滯有關;若痛及腰脊多屬病在腎。詳查疼痛的性質、程度是本病辨證的重要內容,隱痛、(疒丂)痛、墜痛、喜揉喜按屬虛;掣痛、絞痛、灼痛、刺痛、拒按屬實。灼痛得熱反劇屬熱,絞痛、冷痛得熱減輕屬寒。痛甚于脹,持續(xù)作痛屬血瘀;脹甚于痛,時痛時止屬氣滯等。此為辨證之大要,臨證需結合月經期、量、色、質,伴隨癥狀,舌、脈及素體情況和病史綜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