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 概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疾病。發(fā)展中國家發(fā)病率高,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無癥狀攜帶者(HBsAg攜帶者)超過2.8億,我國占1億以上。多數(shù)無癥狀,其中1/3出現(xiàn)肝損害的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起病較緩,以亞臨床型及慢性型較常見。無黃疸型HBsAg持續(xù)陽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過血液及日常生活密切接觸傳播,另一方式為母嬰傳播。乙肝疫苗的應用是控制和預防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病原學】
乙型肝炎病毒(HBV)為專一的嗜肝病毒,近年由于核酸分子雜交技術的進展,在肝外器官細胞也能檢出HBV-DNA.通過北京鴨乙肝肝病毒試驗研究提供了在肝外細胞復制的證據(jù)。人HBV也可能在肝外細胞內(nèi)復制,有待深入研究。HBV感染者血清經(jīng)電鏡檢查有3種病毒顆粒:①Dane顆粒(HBV顆粒),外殼蛋白為HBsAg,核心含有HBV-DNA及HBVDNAp(DNA-多聚酶)、HBcAg、HBeAg;②小球形顆粒;③管形顆粒。后二者為HBV復制過程中過剩的病毒外殼(HBsAg),不含核酸。
HBV基因組(HBV-DNA)由雙鏈不完全環(huán)形結構的DNA組成,含3200個核苷酸。由于其宿主范圍較小,體外細胞培養(yǎng)分離病毒尚未成功。近年隨著分子克隆技術的應用及體外培養(yǎng)細胞系轉(zhuǎn)染的成功,對HBV復制過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HBV-DNA分為負鏈(長鏈)及正鏈(短鏈)所組成。其負鏈有4個開放讀碼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①S基因區(qū),由S基因,前S2(pre-S2)基因、前S1(pre-S1)基因組成。分別編碼HBsAg,pre-S、pre-S1及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體(PHSA-R);②C基因區(qū),由前C基因和C基因組成。分別編碼HBeAg及HBcAg;③P基因區(qū),編碼HBV-DNAp,并具有逆轉(zhuǎn)錄酶活性;④X基因區(qū),編碼HBxAg,并具有激活HBcAg基因的作用。
HBV復制過程 HBV基因組雖為雙鏈環(huán)形DNA,但其復制過程有RNA逆轉(zhuǎn)錄病毒的特性,需要逆轉(zhuǎn)錄酶活性產(chǎn)生RNA/DNA中間體,再繼續(xù)進行復制。其過程為:①在由病毒和/或細胞來源的DNA-p作用下,正鏈首先延伸形成共價閉合環(huán)狀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②以此為模板,通過宿主肝細胞酶的作用轉(zhuǎn)錄成復制中間體。③再以此為模板,通過逆轉(zhuǎn)錄酶的作用,形成第一代和第二代DNA.此雙鏈DNA部分環(huán)化,即完成HBV-DNA的復制。
HBV突變株研究 由于HBV復制方式有其特殊性,即mRNA中間體進行逆轉(zhuǎn)錄過程中,由于缺乏校對酶(Proofreading Engymes)易發(fā)生HBV-DNA序列內(nèi)變異。①S區(qū)基因突變導致HBsAg亞型改變及血清HBsAg阻性、HBV-DNA陽性乙型肝炎,使臨床診斷困難。一些人接種乙型疫苗后產(chǎn)生抗-HBs,但仍可被HBV的S區(qū)基因突變株感染,而逃避宿主的免疫反應。②前C基因區(qū)突變與HBV感染后免疫及重型肝炎發(fā)病有關。一般認為乙型肝炎患者HBeAg轉(zhuǎn)陰,抗-HBe轉(zhuǎn)陽,表示HBV復制活躍程度減弱,臨床癥狀好轉(zhuǎn)。然而,一些患者當HBeAg轉(zhuǎn)陰后,仍有病毒復制及病情進行性發(fā)展,其血清中除檢出HBsAg和抗-HBe外,還可檢出HBV-DNA、抗-HBcIgM,肝內(nèi)HBcAg陽性,排除其他致肝損害的原因,提示病情變化與HBV有關。其特點為不易自然緩解,常發(fā)展為肝硬化,抗病毒治療反應差。經(jīng)研究表明,此類患者系感染了前C基因突變HBV突變株。③P區(qū)基因突變可致HBV復制減弱或停止。④X區(qū)基因突變可使HBxAg合成障礙。
近年發(fā)現(xiàn)一些HBV感染者抗-HBc始終測不出;有些恢復期患者也測不出抗-HBs,甚至有些患者HBV標志均陰性,但能檢出HBV-DNA,在肝細胞內(nèi)和肝細胞膜上存有HBcAg和HBsAg.將這類患者血清感染黑猩猩可引起典型的肝炎表現(xiàn)。曾有學者稱之為HBV2.近年研究表明,這些患者的血清中HBV-DNA序列分析,發(fā)現(xiàn)S區(qū)、C區(qū)、X區(qū)有多個點突變,提示HBV2為HBV的突變株。
HBV基因突變株產(chǎn)生的原因,是病毒適應宿主細胞環(huán)境和抵抗其免疫反應一種選擇,可以發(fā)生于HBV自然感染、HBV疫苗接種,特異性免疫治療和干擾素治療過程中,或者開始初次HBV感染即為一種HBV突變株感染。特異性診斷指標及其臨床意義如下:
一.HBsAg及抗HBs HBsAg 血清中HBsAg陽性是HBV感染的標志。本身具有抗原性,無傳染性。但由于HBsAg常與HBV同時存在,故認為是傳染性標志之一。但須注意,HBV-DNA可自X基因區(qū)終點起逆向與肝細胞發(fā)生整合,整合后的S基因表達較強,不斷產(chǎn)生HBsAg,整合的HBcAg基因組被抑制,不表達HBsAg、HBsAg,在這種情況下,即使HBV已從體內(nèi)清除,而HBsAg仍可持續(xù)陽性,從理論上講,這種HBsAg陽性血液并無傳染性。急性HBV感染后,血清中首先出現(xiàn)HBsAg,整個急性期均可陽性,至恢復期可滴度下降或轉(zhuǎn)陰。如HBsAg持續(xù)陽性半年以上,稱為慢性HBsAg攜帶者(無癥狀HBsAg攜帶者),可持續(xù)陽性達數(shù)年。一般認為HBsAg滴度與病變程度不成比例。肝功能正常,HBsAg滴度高,肝臟可重要病變,若HBsAg陰性及DNAp陰性,表示無重要傳染性。反之,肝功能異常,HBsAg滴度不高,肝臟可有明顯病變,如有部分肝硬化、肝癌患者呈HBsAg陰性或低滴度。無癥狀HBsAg攜帶者或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均可有相同的HBsAg滴度變化不能代表病情的輕重,因式分解此不能將HBsAg滴度的變化作為判斷病情輕重和藥物治療效的指標。
用免疫電鏡及免疫熒光法在肝細胞漿內(nèi)證實有HBsAg,而血清中HBsAg陰性,其機制尚無確切解釋。已知原因之一是現(xiàn)用的RIA檢測法,其測試靈敏度為10-5,尚不能測出最低感染量(10-7),因此有10%假陰性,故對HBsAg的判斷,以陽性有診斷意義,陰性不能排除HBV感染。近年發(fā)現(xiàn)血清中HBV標志均陰性,而在白細胞或肝細胞內(nèi)檢出HBV-DNA,說明確定或除外HBV感染不能單憑HBsAg是否陽性,應與其他標志結合判斷。
HBsAg有10個亞型,各亞型間存在不完全的交叉免疫。近年用亞型單克隆抗體研究表明,d和y、w和r決定簇可以同時存在于同一病毒抗原顆粒上,形成adwr、aywr、adyw和adyr復合亞型。其機制為①不同亞型病毒的雙重感染;②單一亞型病毒感染后,有的HBV-DNA發(fā)生點突變。臨床表現(xiàn)病情反復,肝臟損害較重,因而有的HBV感染者血清中同時HBsAg陽性、抗-HBs陽性。
抗-HBs 為感染HBV或接種乙肝疫苗后產(chǎn)生的一種保護性抗體???HBs在初次感染HBV后6~23周出現(xiàn),約20%在感染早期出現(xiàn),進入恢復期在HBsAg消失后數(shù)月至1年抗-HBs.抗-HBs陽性表示已獲得免疫。定量檢測抗-HBs的效價,認為抗-HBs效價≥IUml表示有保護性。
二.pre-S1、pre-S2、及pre-S 1.pre-S1、pre-S2二者均為HBV復制指標。
2.抗-pre-S若檢測抗pre-S陽性表示HBV正在或已被清除。
三.HBcAg及抗-HBC HBcAg 為HBC復制指標。外周血中無游離的HBcAg,當Dcne顆粒經(jīng)去垢劑處理后,HBcAg可釋放出來,所以血清中一般測不出。存在于受染的肝細胞核和肝勻漿中。近年認為HBcAg在肝細胞中存在是引起免疫反應導致肝細胞壞死的重要靶抗原,抗-HBc有免疫效應。
抗-HBc 為HBV感染的標志???HBc IgM陽性是急性或近期HBV感染的指標,提示有病毒復制。其效價高代表急性期,效價低代表為慢性HBV感染或無癥狀HBsAg攜帶者???HBc IgG陽性表示為既往感染HBV的指標。
單項抗-HBc陽性,見于下列情況:
?、貶BV急性感染后的恢復早期(窗期),HBsAg消失,抗-HBs尚未出現(xiàn)。
?、讷@得免疫后-HBs消失,或低于檢出水平。
③HBsAg攜帶者,HBsAg在檢出水平以下。
④抗-HBc被動由母體通過胎盤轉(zhuǎn)至嬰兒。
四.HBeAg為HBV復制的重要指標。存在于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血液中。遇到HBsAg陰性而HBeAg陽性時,原因有:
?、贆z測HBsAg的方法不敏感;
②血清中類風濕因子(RF)的干擾;
③HBsAg與已抗-HBs形成免疫復合物,測不出HBsAg;
?、茉贖BsAg消失或抗-HBs出現(xiàn)后,血清中仍有Dane顆粒,其外殼HBsAg被-HBs包裹,測不出HBsAg;
?、菰噭┘安僮鞯纫蛩?,可致HBeAg假陽性。
五.HBV-DNA及DNA-p HBV-DNA陽性是表示HBV復制的最可靠指標。近年用多聚酶鏈反應(PCR)這一體外DNA擴增技術,使靈敏度提高100倍以上(10FGfg/ml),可測出極微量的病毒。HBV-DNA-p是HBV核心所具有的DNA-p,在病毒復制過程中起逆轉(zhuǎn)酶作用。DNA-p活性是表示HBV復缺點活力的重要指標。HBV-DNA及DNA-p檢測有助于判斷HBV感染者病毒復制程度及傳染性大小,較靈敏評價抗病毒藥物的療效。
總之,HBV標志出現(xiàn)的順序為HBsAg、HBeAg、抗-HBc-(抗-HBcIgM、抗-HBcIgG)、抗-HBc、抗-HBs,同時檢測以上各項可說明HBV感染所處的階段。
【發(fā)病機理】
乙型肝炎的發(fā)病機制很復雜,研究資料不少,但迄今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其肝細胞損傷不是HBV在肝細胞內(nèi)復制的結果,而是由T細胞毒反應所介導。人感染HBV后,可引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應答,并激發(fā)自身免疫反應及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紊亂。這些免疫反應對乙型肝炎的臨床表現(xiàn)及轉(zhuǎn)歸有重要意義。
一.急性肝炎當免疫功能正常感染HBV后,其細胞毒性T細胞(Tc細胞)攻擊受染的肝細胞,由破壞的肝細胞釋放入血的HBV,而被特異性抗體所結合,且干擾素生成較多,而致HBV被清除,病情好轉(zhuǎn)終歸痊愈。
二.慢性活動性肝炎見于免疫功能有缺陷和免疫調(diào)節(jié)紊亂者。感染HBV后,由于Tc細胞功能不正常,或特異抗體封閉部分肝細胞靶抗原而制約T細胞毒反應,致部分肝細胞損害。干擾素產(chǎn)生較少,HBV持續(xù)復制。特異抗體形成不足,肝細胞反復被HBV侵入,形成感染慢性化。此外,肝細胞膜特異脂蛋白(Lsp)因HBV感染而形成自身抗原,刺激B細胞產(chǎn)生抗-Lsp(IgG型),在抑制性T細胞(Ts細胞)活性降低情況下,自身免疫性ADCC效應致肝細胞進行性損害。
三.慢性遷延性肝炎和無癥狀HBsAg攜帶者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在感染HBV,不能產(chǎn)生有效的免疫反應,致肝細胞損害輕微或不出現(xiàn)肝細胞損害。尤其無癥狀HBeAg攜帶者,缺乏干擾素,不能清除病毒,以致長期攜帶HBV.四.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的發(fā)生,由于機體免疫反應過強,短期內(nèi)T細胞毒反應迅速破壞大量感染HBV的肝細胞;或短期內(nèi)形成大量抗原抗體復合物,激活補體,致局部發(fā)生超敏反應(Arthus反應),造成大塊肝細胞壞死;腸源性內(nèi)毒素的吸收,可致Schwartzman反應,使肝細胞發(fā)生缺血性壞死;加以α-腫瘤壞死因子(TNF-α)、IL-1和白三烯等細胞因子由單核巨噬細胞釋放,促進肝細胞損傷。亞急性重型肝炎發(fā)病機制與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進展較緩慢。慢性重型肝炎的發(fā)病機制較復雜,有待進一步研究。
【病理改變】
以肝臟病變最明顯,彌散于整個肝臟?;静∽?yōu)楦渭毎冃?、壞死、炎性細胞侵潤,肝細胞再生,纖維組織增生。
一.急性肝炎
①肝細胞有彌漫性變性,細胞腫脹成球形(氣球樣變),肝細胞嗜酸性變和嗜酸性小體;
?、诟渭毎c狀或灶狀壞死;
?、鄹渭毎偕蛥R管區(qū)輕度炎性細胞浸潤。
黃疸型與無黃疸型肝臟病變只是程度的不同,前者可出現(xiàn)肝內(nèi)淤膽現(xiàn)象。
二.慢性肝炎
①慢性遷延性肝炎與急性肝炎相同,程度較輕,小葉界板完整。
?、诼曰顒有愿窝纵^急性肝炎重,常有碎屑壞死,界板被破壞,或有橋樣壞死。嚴重者肝小葉被破壞,肝細胞呈不規(guī)則結節(jié)狀增生,肝小葉及匯管區(qū)有膠原及纖維組織增生。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可分兩型
(1)壞死型 以大塊肝細胞壞死為特征。肝臟縮小,肝細胞溶解消失,僅肝小葉周邊殘存少量肝細胞。一般無肝細胞再生和纖維組織增生,殘存肝細胞及小膽管有膽汁淤積。
?。?)水腫型 突出病變?yōu)楦渭毎麖V泛呈現(xiàn)顯著的氣球樣變,相互擠壓,形成“植物細胞”樣,尚有肝細胞灶狀壞死。
2.亞急性重型肝炎可見新舊不等大小不同的亞大塊、大塊肝壞死,與肝細胞結節(jié)狀增生并存,匯管區(qū)結締組織增生。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動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基礎上繼發(fā)亞大塊或大塊肝壞死。累及多個肝小葉,有假小葉形成,肝組織結構高度變形。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