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系血小板免疫性破壞,外周血中血小板減少的出血性疾病。血小板<80×109/L以廣泛皮膚、粘膜或內臟出血、血小板減少,骨髓巨核細胞發(fā)育、成熟障礙,血小板生存時間縮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體出現為特征。
臨床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多見于兒童,后者好發(fā)于40歲以下之女性。女:男約為4:1。
(一)臨床表現
1.急性型
(1)半數以上發(fā)生于兒童。80%以上在發(fā)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特別是病毒感染史。
?。?)起病急驟,部分患者可有畏寒、寒戰(zhàn)、發(fā)熱。全身皮膚瘀點、紫癜、瘀斑,可有血皰及血腫形成。鼻出血、牙齦出血、口腔粘膜及舌出血常見,損傷及注射部位可滲血不止或形成大片瘀斑。
(3)當血小板低于20×109/L時,可有內臟出血,如嘔血、黑糞、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等。顱內出血可致意識障礙、癱瘓及抽搐,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出血量過大或范圍過于廣泛者,可出現程度不等的貧血,血壓降低甚至失血性休克。
2.慢性型
(1)主要見于40歲以下之青年女性。起病隱襲,一般無前驅癥狀。
?。?)出血癥狀輕,但反復發(fā)作,每次發(fā)作持續(xù)數周數月,遷延數年。
?。?)多為皮膚、粘膜出血,如瘀點、瘀斑及外傷后出血不止等,鼻出血、牙齦出血亦甚常見。
?。?)嚴重內臟出血較少見,但月經過多甚常見,在部分患者可為惟一臨床癥狀。部分患者病情可因感染等而驟然加重,出現廣泛、嚴重內臟出血。長期月經過多者,可出現失血性貧血。
(5)部分病程超過半年者,可有輕度脾大。
(二)實驗室檢查
1.血小板①急性型血小板多在20×109/L以下,慢性型常在30×109/L左右;②血小板形態(tài)正常平均體積偏大,易見大型血小板;③出血時間延長,血塊收縮不良;④血小板功能一般正常。
2.骨髓象①急性型骨髓巨核細胞數量輕度增加或正常,慢性型骨髓巨核細胞顯著增加;②巨核細胞發(fā)育成熟障礙,急性型者尤甚;③有血小板形成的巨細胞顯著減少(<30%)。
3.PAIgA血小板相關補體(PAC3)80%以上ITP患者PAIg及PAG陽性,主要抗體成分為IgG,亦可為IgM,偶有兩種以上抗體同時出現。
4.其他90%以上患者血小板生存時間明顯縮短。可有程度不等的正常紅細胞或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少數可發(fā)現溶血證據(Evans綜合征)。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