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血液系統(tǒng):
貧血概述:
一、分類:
1.根據(jù)紅細胞形態(tài)特點分類:
大細胞性貧血:巨幼貧、溶貧。
正常細胞性貧血:再障、溶貧、急性失血性。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2.根據(jù)貧血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分類:
紅細胞生成減少:缺乏造血原料、骨髓疾?。ǜ杉毎錾头只惓!惓=M織浸潤)。
紅細胞破壞過多:內(nèi)在缺陷、外在因素。
失血性貧血
一、臨床表現(xiàn):
1.一般表現(xiàn):疲乏、困倦、軟弱無力。
2.心血管系統(tǒng)表現(xiàn):活動后心悸氣短、心率過快、心搏有力、脈壓增加。
3.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表現(xiàn):頭痛、頭暈、目眩、注意力不集中、嗜睡。
4.消化系統(tǒng):食欲減退、腹脹、惡心。
5.泌尿生殖系統(tǒng):輕度蛋白尿、尿濃縮功能減退。
6.其它:皮膚干燥、毛發(fā)枯干。
缺鐵性貧血
一、鐵的代謝:
1.鐵的分布:功能狀態(tài)鐵、貯存鐵。
2.鐵的來源和吸收:需要20~25mg/d,大部分來自衰老的紅細胞破壞,食物中攝取1~1.5mg/d可維持鐵的平衡。
3.鐵的運輸:高鐵與轉鐵蛋白結合,運到各組織,通過胞飲進入細胞,在胞內(nèi)再次還原為亞鐵
4.再利用和排泄:RBC正常壽命為120天。
5.鐵的儲存:鐵蛋白、含鐵血黃素。
二、病因:
鐵攝入不足
慢性失血
三、臨床表現(xiàn):
1.貧血表現(xiàn)
2.組織缺鐵表現(xiàn): 發(fā)育遲緩、體力下降、智商低、易興奮、注意力不集中、煩躁易怒、異食癖,吞咽困難。
3.體征:皮膚粘膜蒼白、毛發(fā)干燥、指甲扁平、失光澤、易碎裂。
四、實驗室檢查:
1.血象: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紅細胞染色淺淡,中心淡染區(qū)擴大、網(wǎng)織紅多正?;蜉p度增多。
2.骨髓相:增生活躍,幼紅細胞增多。
鐵染色:鐵粒幼細胞極少或消失,胞外鐵亦缺少。
3.生化:血清鐵降低,總鐵結合力增高。
血清鐵蛋白降低
FEP增高
五、診斷:
六、治療:
1.病因治療:
2.補充鐵劑:網(wǎng)織紅于7天左右達高峰
血紅蛋白于2周后應上升,1~2周后正常。
血紅蛋白完全正常后仍需補充鐵劑3~6個月,或待血清鐵蛋白>50ug/L后停藥。
巨幼細胞貧血:
一、臨床表現(xiàn):
1.貧血表現(xiàn):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輕度黃疸。
2.胃腸道癥狀:食欲不振、腹脹、便秘、腹瀉,牛肉舌。
3.神經(jīng)癥狀:對稱性麻木,深感覺障礙,共濟失調。
二、實驗室檢查:
1.血象:全血細胞減少;紅細胞大小不等;中性粒分頁過多。
2.骨髓相:增生活躍,以紅系最為顯著,各系均巨幼變,骨髓鐵染色增多。
三、治療:
1.去除病因
2.補充葉酸和vitb12
再生障礙性貧血
一、臨床表現(xiàn):
1.重型:
起病急,進展迅速,貧血進行性加重,出血部位廣泛,皮膚感染、肺部感染多見,嚴重發(fā)生敗血癥。
2.慢性:
貧血為首發(fā)和主要表現(xiàn):出血較輕感染以呼吸道多見。
二 實驗室:
1.血象:全血細胞減少,網(wǎng)織紅明顯降低。
2.骨髓相:骨髓顆粒很少,脂肪滴增多。
三 診斷和鑒別診斷:
1.診斷:
嚴重貧血、伴有出血、感染和發(fā)熱,脾不大,血象為全血細胞減少,網(wǎng)織紅細胞絕對值減少,骨髓增生低下,骨髓小粒非造血細胞增多,能除外其它全血細胞減少的疾病。
重型再障的血象診斷標準:
網(wǎng)織紅<0.01,絕對值<15×109/L
中性粒絕對值<0.5×109/L
血小板<20×109/L
2.鑒別診斷:
PNH, MDS, 惡性組織細胞病
四 治療:
1.支持及對癥治療。
2.雄激素:大劑量,對慢性療效較好,服藥2~3月后起效。
3.免疫抑制劑。
4.造血細胞因子。
5.骨髓移植:年齡不超過40歲。
溶血性貧血
一、發(fā)病機制:
1.紅細胞易于破壞壽命縮短
?。?)紅細胞膜的異常
(2)血紅蛋白的異常
?。?)機械性因素
2.異常紅細胞破壞的場所:
(1)血管內(nèi):血型不合、PNH。
?。?)血管外: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自身免疫性溶貧。
二、臨床表現(xiàn):
短期大量溶血:嚴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頭痛、嘔吐、寒戰(zhàn)、高熱、面色蒼白、血紅蛋白尿、黃疸,周圍循環(huán)衰竭,急性腎衰,慢性溶血:貧血、黃疸、肝脾大。
三、實驗室:
1.提示紅細胞破壞:
?。?)血管外溶血:
a.高膽紅素血癥
b. 糞膽原排出增多
c.尿膽原排出增多
?。?)血管內(nèi)溶血:
a. 血紅蛋白血癥
b. 血清結合珠蛋白降低
c. 血紅蛋白尿
d. 含鐵血紅素尿
2.提示骨髓幼紅細胞代償性增生的實驗室檢查:
a. 網(wǎng)織紅細胞增多
b. 周圍血中出現(xiàn)幼紅細胞
3.提示紅細胞壽命縮短的實驗室檢查:
a. 紅細胞形態(tài)改變
b 吞噬紅細胞現(xiàn)象及自身凝集反應
c. Heinz小體
d. 紅細胞滲透脆性增加
自身免疫性溶貧
一、實驗室:
正常細胞性貧血, 周圍血可見球形細胞,網(wǎng)織紅細胞增高,急性溶血白細胞增多,血小板多正常(如伴血小板減少為Evans綜合癥),骨髓呈增生性反應,以幼紅細胞為主。
coombs試驗陽性,免疫球蛋白增多,抗核抗體陽性,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增多,c3低于正常。
二、治療:
1.病因治療
2.糖皮質激素
3.脾切除
4.免疫抑制劑:
指征:糖皮質激素和脾切除都不緩解者;脾切除有禁忌;潑尼松量需10mg/d以上才能維持。
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一、臨床表現(xiàn):
1.血紅蛋白尿:伴乏力、胸骨后及腰腹痛、發(fā)熱,早晨較重
2.貧血、感染與出血
3.血栓形成
二、實驗室:
1.血象:嚴重貧血,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
2.骨髓相:三系增生活躍。
3.尿:隱血陽性,含鐵血黃素持續(xù)陽性。
4.特異性血清血試驗:ham試驗,蔗糖溶血試驗,熱溶血試驗,蛇毒因子溶血試驗。
白血病
急性白血?。?/P>
一、臨床表現(xiàn):
貧血:
發(fā)熱:口腔炎、牙齦炎、咽峽炎、肺部感染、肛周炎、肛周膿腫、革蘭氏陰性桿菌多見。
出血:淤點、淤斑、鼻出血、牙齦出血、眼底出血、DIC。
器官和組織浸潤的表現(xiàn):
淋巴結和肝脾大
骨骼、關節(jié)疼痛:骨髓壞死時可引起骨骼劇痛
眼部:綠色瘤
口腔、皮膚:牙齦增生、腫脹(急單、急粒單)
CNS白血?。杭绷芏嘁姡^痛頭暈,嘔吐、頸項強直、抽搐、昏迷
睪丸:無痛性腫大,多為一側
二、實驗室檢查:
1.血象:正常細胞性貧血
2 .骨髓相:裂孔現(xiàn)象
Auer小體:急粒常見;急單、急粒單有時可見;不見于急淋
3. 細胞化學:
過氧化物酶:急淋陰性;急單可疑;急粒分化好的原始細胞陽性
糖原PAS反應:急粒、急單可疑;急淋陽性
非特異性酯酶:急淋陰性;急粒可疑;急單陽性
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急粒陰性;急單正常或增加;急淋增加
三、治療
1.一般治療:
?。?)防治感染
?。?)糾正貧血
?。?)控制出血
?。?)防治高尿酸血癥腎病
?。?)維持營養(yǎng)
2.化療:
完全緩解:白血病的癥狀和體征消失,血象Hb>=100g/l或90g/L,中性粒>=1.5×109/lL,血小板>=100×109/L,外周血白細胞分類中無白血病細胞;
骨髓相: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5%,紅細胞及巨核細胞系列正常。
急淋:VPVLPVDP
急非淋:DAHOAP
3.CNS 白血病的治療:
4.睪丸白血病的治療
5.骨髓移植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一、臨床表現(xiàn):
代謝亢進:乏力、低熱、多汗或盜汗、體重減輕
脾大:左上腹墜脹,質堅實、平滑、無壓痛
肝大
胸骨中下段壓痛
眼底靜脈充血及出血
白細胞淤滯癥:呼吸窘迫、頭暈、言語不清、CNS出血、陰莖異常勃起
二、病程演變:
加速期:有發(fā)熱、虛弱、體重下降,脾迅速腫大,胸骨和骨骼疼痛,逐漸出現(xiàn)貧血和出血對原來有效地藥物變得無效
實驗室檢查:
a.血或骨髓原始細胞>10%
b.外周血嗜堿性粒細胞>20%
c.不明原因的血小板進行性減少或增多
d.除Ph染色體外又出現(xiàn)其他染色體異常
e.粒單系細胞培養(yǎng),集族增加而集落減少
淋巴瘤
一、臨床表現(xiàn):
1.霍奇金?。?/P>
以無痛性的頸部或鎖骨上的淋巴結腫大為首發(fā),其次為腋下,原因不明的持續(xù)或周期性發(fā)熱為主要起病癥狀,局部及全身皮膚瘙癢,飲酒后引起淋巴結疼痛。
2.非霍奇金淋巴瘤
以無痛性的頸部或鎖骨上的淋巴結腫大為首發(fā);咽淋巴環(huán)病變結外累及:胃腸道以小腸為多,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和腹部包塊。
骨髓
CNS:
骨骼:腰椎及胸椎多見
皮膚:腫塊、皮下結節(jié)、浸潤性斑塊、潰瘍
腎臟損害
二、臨床分期:
I期:僅限于一個淋巴結區(qū)或單個結外氣管局限受累
II期:橫膈同側二個或更多的淋巴結區(qū),或病變局限侵犯淋巴結外氣管及橫膈同側一個以上淋巴結區(qū)
III期:橫膈上下均有淋巴結病變,可伴脾累及,節(jié)外器官局限受累,或脾與局限性節(jié)外器官受累
IV期:一個或多個節(jié)外器官受到廣泛性或播散性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結腫大;肝或骨髓受累,即使局限性也屬IV期
全身癥狀:a.發(fā)熱38度以上,連續(xù)三天以上,且無感染原因
b.六個月內(nèi)體重減輕10%以上
c.盜汗
多發(fā)性骨髓瘤
一、臨床表現(xiàn):
?。ㄒ唬┝黾毎麑趋篮推渌M織器官的浸潤與破壞:
1.骨骼破壞:骨痛,骶部多見,其次為胸廓和肢體;胸肋、鎖骨連接處發(fā)生串珠樣結節(jié)者為本病特征。
2.髓外浸潤:肝、脾、淋巴結及腎臟等受累器官腫大,軟組織可見孤立性骨髓瘤,神經(jīng)浸潤。
漿細胞白血病
?。ǘ┭獫{蛋白異常引起的臨床表現(xiàn):
1.感染
2.高粘滯綜合癥:頭昏、眩暈、眼花、耳鳴,并可突然發(fā)生意識障礙、手指麻木、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
3.出血傾向:
4.淀粉樣變和雷諾現(xiàn)象
?。ㄈ┠I功能損害
二、實驗室檢查:
1.骨髓:漿細胞系異常增生,伴有質的改變
2.血生化異常:
a.異常球蛋白血癥
b.高血鈣血磷
c.血清b2微球蛋白及LDH活力增高
d.蛋白尿、BUN Cr增高、尿中出現(xiàn)本周蛋白
3.X線:早期為骨質疏松,多在脊柱、肋骨和盆骨
典型病變?yōu)閳A形、邊緣清楚如鑿孔樣的多個、大小不等溶骨性損害
病理性骨折
三、診斷:
1.骨髓中漿細胞>15%,且有形態(tài)異常。
2.血清有大量的M蛋白或尿中本周蛋白>1g/24h。
3.溶骨病變或廣泛的骨質疏松。
惡性組織細胞病
一、臨床表現(xiàn):
1.發(fā)熱:不規(guī)則高熱
2.血液系統(tǒng)受累:貧血、感染、出血,脾與淋巴結腫大
3.其他系統(tǒng)浸潤:肝大、胃腸道浸潤、肺部浸潤、皮膚損害
二、診斷:
不明原因的長期發(fā)熱而不能以感染性疾病解釋者,尤其是伴有全血細胞減少和肝、脾、淋巴結腫大,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找到大量異形或多核巨組織細胞可以診斷。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一、臨床表現(xiàn)
頭痛、眩暈、疲乏、耳鳴、眼花、健忘,后有肢端麻木與刺痛、多汗、視力障礙、皮膚瘙癢及消化性潰瘍
出血傾向
高血壓
血栓形成和梗死
皮膚粘膜顯著紅紫,眼結膜顯著充血
肝大后期可致肝硬化;脾大
二、診斷
主要診斷標準:紅細胞容量增多;動脈血氧飽和度>=92%;脾大。
次要診斷標準:白細胞增多;血小板增多;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血清維生素b12增高和未飽和維生素b12結合力增高。
脾功能亢進
一、病因
1.感染性:傳單、亞急性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粟粒性肺結核、血吸蟲病
2.免疫性疾?。篒TP、自身免疫形溶血性貧血、SLE
3.淤血性疾?。?充血性心衰、縮窄性心包炎、肝硬化
4.血液系統(tǒng)疾?。喝茇殹⒌刂泻X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性疾病、惡性組織細胞病
5.脾臟疾病
6.原發(fā)性脾大
過敏性紫癜
一、臨床表現(xiàn):
發(fā)病前1~2周有全身不適、低熱、乏力及上感前驅癥狀
1.單純型:皮膚紫癜,局限于四肢,成批反復發(fā)作,對稱分布。
2.腹型:惡心、嘔吐、嘔血、腹瀉及粘液便、便血,陣發(fā)性絞痛。
3.關節(jié)型:關節(jié)腫脹、疼痛、壓痛及功能障礙,大關節(jié),游走性、反復發(fā)作、不留畸形。
4.腎型:腎損害多發(fā)生于紫癜出現(xiàn)后一周,多在3~4周恢復。
5.混合型。
二、診斷:
1.發(fā)病前1~3周有低熱、咽痛、全身乏力或上感病史。
2.典型四肢皮膚紫癜,可伴腹痛、關節(jié)腫痛和(或)血尿。
3.血小板計數(shù)、功能及凝血檢查正常。
4.排除其它原因所致之血管炎及紫癜。
ITP
一、臨床表現(xiàn):
1 急性型:多發(fā)生于兒童,發(fā)病前1~2周有上感史
起病急
全身皮膚淤點、淤斑、紫癜可有血腫形成
2 慢性型:40歲以下青年女性
多為皮膚、粘膜出血,嚴重內(nèi)臟出血較少見
二、實驗室檢查:
1.血小板:急性多在20×109/L以下,慢性多在50×109/L左右,出血時間延長,血塊收縮不良。
2.骨髓相:急性型巨核細胞輕度增加或正常,慢性型巨核細胞顯著增加,巨核細胞成熟發(fā)育障礙,幼稚巨核細胞增加,板巨核細胞顯著減少。
3.PAIg及血小板相關補體陽性。
三、診斷:
1.廣泛出血累及皮膚、粘膜及內(nèi)臟。
2.多次檢查血小板計數(shù)少。/P>
3.脾不大或輕度大。
4.骨髓巨核細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礙。
5.具備下列五項中任何一項:
a.潑尼松治療有效
b.脾切除治療有效
c.PAIg陽性
d.PAC3陽性
e.血小板生存時間縮短
四、治療:
1.一般治療
2.糖皮質激素:
3.脾切除:
適應癥:a.正規(guī)糖皮質激素治療3~6個月無效
b.潑尼松維持量每日需大于30mg
c.有糖皮質激素使用禁忌癥
d.51Cr掃描脾區(qū)放射指數(shù)增高
4.免疫抑制劑治療:
適應證:a.糖皮質激素或切脾療效不佳者
b.有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切脾禁忌癥
c.與糖皮質激素合用以提高療效及減少激素的用量
5.急癥處理:
用于:a.血小板低于20×109/L
b.出血嚴重、廣泛
c.疑有或已發(fā)生顱內(nèi)出血
d.近期將實施手術或分娩者
DIC
一、病因:
1.感染性疾病:
2.惡性腫瘤
3.病理產(chǎn)科
4.手術及創(chuàng)傷
5.全身各系統(tǒng)疾病
二、臨床表現(xiàn):
1.出血傾向:自發(fā)性、多發(fā)性。
2.休克或微循環(huán)衰竭。
3.微血管栓塞。
4.微血管病性溶血:進行性貧血,貧血程度與出血量不成比例。
三、診斷:
臨床表現(xiàn):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礎性疾病。
2.有下列兩項以上臨床表現(xiàn):
a.多發(fā)性出血傾向
b.不易用原發(fā)病解釋的微循環(huán)衰竭或休克
c.多發(fā)性微血管栓塞的癥狀、體征
d.抗凝治療有效
實驗室檢查:
1.血小板<100×109/L(肝病、白血病則<50×109/L),或有下述二項以上血漿血小板活化產(chǎn)物升高:b-TG、PF4、TXB2、GMP-140。
2.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1.5g/L或進行性下降(白血病及其他惡性腫瘤<1.8g/L,肝病<1.0g/L),或>4g/L。
3.3P試驗陽性或血漿FDP>20mg/L(肝病時>60mg/L),或D二聚體水平升高或陽性。
4.PT縮短或延長3秒以上或呈動態(tài)性變化(肝病時延長5秒以上)。
5.纖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6.AT-III含量及活性降低。
7.血漿FVIII:C活性<50%。
四、治療:
1.治療基礎疾病及消除誘因
2.抗凝治療:
a 肝素:魚精蛋白1mg中和肝素100u
b 其它:右旋糖苷、噻氯匹定
3.補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
血小板<20×109/L,疑有顱內(nèi)出血或其他危及生命之出血者,需輸入血小板懸液。
4.纖溶抑制藥物:
與抗凝劑同時應用
適用于:a.基礎病因及誘發(fā)因素已去除
b.有明顯纖溶亢進的臨床及實驗室證據(jù)
c.DIC晚期,繼發(fā)性纖溶亢進已成為遲發(fā)性出血的主要原因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