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原性是抗原最重要的性質,一種抗原能否成功地誘導宿主產生免疫應答取決于三方面的因素:抗原的性質、宿主的反應性和免疫方式。這里重點敘述抗原自身的因素。
(一)異物性
正常成熟機體的免疫系統能夠區(qū)別宿主自身物質與非自身物質,對自身物質一般不產生免疫應答,只對非自身物質產生免疫應答。抗原通常是非自身的物質。對人,病原微生物及其部分產物、動物血清蛋白及異體組織細胞等都是良好的抗原。這種免疫學識別不以物質的空間位置來判斷,而以淋巴細胞是否認識為標準;所以有時自身的物質也可以成為抗原。
不同物質之間的抗原性差別取決于它們化學上的異質性,這是免疫識別的物質基礎。一般,物質來源的親緣關系越遠,其化學結構差別越大,抗原性也就越強;而親緣關系越近,抗原性越弱。最好的例子是器官移植:異種移植物排斥強烈,不能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存活;同種移植物排斥較弱,可存活一定期限;而自身移植物不排斥,可長期存活。再如鴨血清蛋白對雞是弱抗原,而對家兔則是強抗原;許多哺乳動物同源組織的蛋白,例如甲狀腺球蛋白、腦、睪丸和胎盤組織等均具有相同的器官特異性,就是由于這些物質在種系進化過程中分化程度低,結構差異較小的緣故。
(二)分子大小
分子大小可影響物質的免疫原性形成,一個有效免疫原的分子量大多在10kD以上;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強。這可能是因高分子物質在水溶液中易形成膠體,在體內停留的時間較長,與免疫細胞接觸的機會較多,有利于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應答。另外,大分子物質的化學結構比較復雜,所含有效抗原基因的種類和數量也相對地多。
蛋白質的分子量較大,一般多在10kD之上,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糖類物質分子量較小,多數單糖不具有免疫原性;而聚合成多糖時可以成為抗原。但是分子量10kD不是一個絕對的界限,例如明膠的分子量高達100kD但免疫原性極弱,而胰島素的分子量僅僅5734,卻有免疫原性。
(三)化學結構
免疫原性的形成還要求分子的化學結構復雜。直鏈結構的物質一般缺乏免疫原性,多支鏈或帶狀結構的物質容易成為免疫原,球形分子比線形分子的免疫原性強。人工合成的單一氨基酸的線性聚合物(例如多聚L-賴氨酸和多聚L-谷氨酸)無免疫原性,但多種氨基酸的隨機線性共聚物可具有免疫原性,且其免疫原性隨共聚物中氨基酸種類的增加而增強,加入芳香族氨基酸的效果更明顯。上述大分子明膠就是無分支的直鏈結構,又缺乏環(huán)狀基團,所以免疫原性微弱;若在分子中連上2%的酪氨酸,就會明顯增強明膠的免疫原性。
(四)其他因素
1.宿主反應性不同種動物,甚至同種動物的不同個體對同一種抗原的應答性差別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很大,這與不同的遺傳性、生理狀態(tài)及個體發(fā)育等因素有關。
2.免疫方式包括抗原進入的途徑、劑量、次數和間隔時間以及免疫佐劑的使用等因素也可影響免疫應答。
總之,只有用良好的抗原免疫機體,并且宿主處于較好的生理狀態(tài),免疫方式又較合適的情況下,才能引起免疫應答。此時抗才真正具有了免疫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