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手機網(wǎng)
醫(yī)學教育網(wǎng)手機網(wǎng)

手機網(wǎng)二維碼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醫(yī)學百科類 > 疾病 > 疾病01 > 正文

心律不齊中醫(yī)治療病因病機

2012-10-23 13:47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心律不齊的治療發(fā)生了重大改變治療心臟病臨床重大發(fā)現(xiàn):心律不齊一定要從脾(胃)論治, 1 心與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關(guān)性心屬火 ,脾(胃)屬土,二者之間存在著火土相生的母子關(guān)系,相互滋生,相輔相成。有云“子能令母虛,母能令子實”。2 “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與治脾(胃)愈心的實踐性“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則諸病叢生,心氣、心血失養(yǎng),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之說。對于心病,一定要病人注意調(diào)理脾胃,切忌膏梁厚味、勿令飽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人,也不忘健脾和胃導滯之法,確可在心病治療上收功,遠比心病只從心來治效果高出許多。3 重視脾胃升降治療心病的重要性“脾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升降出人是機體生理活動的基本形式,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然過程。即脾(胃)功能失調(diào),飲食精微不化,擾亂脂質(zhì)代謝,聚而生濁,或為濕熱,或為痰濕,濁痰交織,滯而化癖,阻礙心機不能運轉(zhuǎn),成為所謂“痰濕阻滯心脈”的“胸痹”證。因此,升降脾胃,阻斷病理形成,可謂“不治已病治未病”。其病位在心,但其根在脾。不言而喻,升降脾胃愈心病的重要意義就寓于其中。而大多中藥通過補氣利水是有欠缺的,治標不治本。4 心脾(胃)同治中“標本緩急”的從屬性無論從病因,還是從治法上,中醫(yī)學均認為:心病發(fā)生多由脾胃病在先。這是因為“脾(胃)為生痰之源”。心雖主血和脈兩個方面,但只有脾(胃)運化與升清正常,血的化生之源不斷,脈管得養(yǎng),血質(zhì)正常,無濁痰濕熱之邪漪溜于體內(nèi),才能使心的功能活動正常,反之則脾(胃)病及心?,F(xiàn)在研究表明:脾胃功能失司,化濁生痰,痰熱與痰濕互結(jié),促成新陳代謝紊亂。血管失去營養(yǎng),脆弱而失去了彈性,痰濁粘膩,阻遏氣機,氣滯則血流不暢,導致心脈不通。這樣不僅形成痰濁~氣滯~血瘀,而且血瘀又可作為新的致病因素使脂質(zhì)代謝更加紊亂~血脂升高~血粘度升高~血管壁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進一步加重,直接導致心律失常、心衰、房顫、心絞痛等。究其原因,脾(胃)運化失常導致新陳代謝紊亂為諸多原因之重。再者如心悸,胸悶,胸痛,健忘,失眠,神昏,澹語,心下痞,憂思,暈厥、浮腫等心系諸病證,無不涉到脾(胃)者,而且多為脾(胃)病因在先。在治法上先使脾胃健,再活血化瘀法,實為“標本同治”,更有利于機體內(nèi)有害物的清除(氧自由基),使血脂,血粘度降低,心肌供血狀態(tài)改善,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消除。此治法可謂心臟病防治學上的又一進步。如果一個勁地化瘀或補氣或利水,傷胃傷了元氣,治標不治本,怎能治好心?。繘r且老年人大多胃氣衰敗,一定要先固胃氣,方可治愈心臟病。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