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腸道急性充血、水腫、發(fā)炎和滲出的階段,此時腸蠕動活躍或處于痙攣狀態(tài),其消化吸收功能都比較弱,所以,在起病后8~12小時內,患者可吃流質食物,如大米粥、藕粉、細掛面、燴薄面片等。如腹瀉嚴重或出汗較多,還應適當給病人多喝一些湯水,如米汁、菜湯、果汁、淡鹽開水等,以補充體內水、維生素和電解質的不足。
可給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營養(yǎng)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大米粥、細面條、咸餅干等。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日進食4-5次。需要注意的是,此時不宜喝牛奶和吃大量的糖,因這些食物進入腸道后容易發(fā)酵產生大量氣體,引起腹脹腹痛,增加患者痛苦。另外,牛奶中含有較多的脂肪,脂肪有潤滑腸道、增強腸蠕動的作用,可加重腸道負擔,對病情不利。
由于胃腸道尤其是腸道病理生理的改變,此時腸道對食物非常敏感,因此,要特別注意節(jié)制飲食,飲食上宜吃些清淡、軟爛、溫熱的食物,避免過早地進食肥肉、油炸、生冷堅硬的食品以及多纖維食物,如芹菜、韭菜、蒜苔等。恢復期后2-3天左右,即可按正常飲食進餐。
首先禁酒,禁止一切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平時用手順時針柔摸腹部;按時吃藥,遵醫(yī)囑;注意鍛煉身體。
除了藥物治療外,合理的飲食調養(yǎng)在治療胃腸炎的過程中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如果不重視飲食調養(yǎng)不僅會加重病情、延長病程,而且影響療效。
急性期病情較重,排便次數(shù)多,常伴嘔吐,嚴重者會出現(xiàn)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此時應禁食,使胃腸道徹底休息,依靠靜脈輸液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病情較輕的患者,可飲糖鹽水,補充水和鹽,糾正水鹽代謝紊亂。
病情緩解后的恢復期,首先試食流質飲食。一般患者嘔吐停止后可選用清流質軟食,注意少量多餐,以每日6~7餐為宜。開始可給少量米湯、藕粉等。待癥狀緩解,排便次數(shù)減少,可改為全流質。盡量少用產氣及含脂肪多的食物如牛奶及奶制品、蔗糖、過甜食物以及肉類。
流質飲食順利過渡后,可改為低脂少渣半流飲食,仍應少量多餐,可每天5~7餐,開始時食物用量每餐不超過300毫升為宜,以后逐漸加量。最好不用高脂肪、高糖及強烈刺激性的食品。禁食生冷食物??蛇x的食物有:豆腐、胡蘿卜、土豆、冬瓜、西葫蘆、菜花、粥、龍須面、小面片、發(fā)糕、饅頭等。
對于術后胃口不好的腸炎患者,酸酸甜甜的口味能刺激味蕾,增加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