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手機網
醫(yī)學教育網手機網

手機網二維碼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醫(yī)學百科類 > 疾病 > 疾病01 > 正文

中樞神經系統(tǒng)特征

2012-08-23 14:54 醫(yī)學教育網
|

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 脊椎動物的腦位于顱腔內,脊髓位于椎管內。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從胚胎時身體背側的神經管發(fā)育而成。神經管的頭端演變成腦,尾端成為脊髓。神經管腔在腦內的部分發(fā)展演變成為腦室,在脊髓部分演變成為中央管。腦在開始時是3個腦:前腦泡、中腦和菱腦泡,以后又衍化成為端腦、間腦、中腦、小腦、腦橋和延髓。

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許多神經纖維是有髓鞘的,它們聚集在一起時,肉眼觀呈白色,稱白質。相反,神經細胞體集中的部位,肉眼觀呈灰色,由大量神經細胞體和樹突上大量突觸組成,稱灰質。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由功能相同的神經細胞體集聚組成的,具有明確范圍的灰質團塊叫做神經核。在脊髓中進行的神經活動,主要是按節(jié)段進行的反射性活動;但脊椎動物的許多活動都帶有整體性,這有賴于腦與脊髓之間聯系來完成。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出現了許多縱向走行的神經纖維束。在腦和脊髓的左、右兩側之間也有許多連合纖維,其中最粗大的是大腦兩半球之間的胼胝體。

脊髓還保留著原來神經管的模式,灰質居中央管的周圍,而白質圍于灰質的表面。脊髓的背側部分由胚胎時期神經管的翼板發(fā)展而成,主要接受感受器的傳入信息。腹側部分由基板發(fā)育而成,其功能是運動性的。腦干的顱神經核的位置按其感覺、運動的性質,基本上與脊髓的排列方式相似,但由于腦室的形狀變化,當然,不如脊髓那樣明顯而整齊。腦干中的一些既非感覺又非運動性的神經核,如紅核、橄欖核等,則位于腦干的不同部分。由于腦室及眾多的神經束和傳導束的出現,腦干的構造比脊髓要復雜得多(見表)。大腦及小腦的灰質主要分布在表層,分別稱為大腦皮層和小腦皮層;而白質則在深層。

 中樞神經系統(tǒng)像是一部容器巨大的信息加工器,加工的結果可以出現反射活動、產生感覺或記憶。例如動物遇到傷害性的東西,會逃避躲開,這是一種反射動作。在這個反射動作中,傷害性刺激所引起的信息,傳入中樞,經過中樞的加工,再經運動神經傳出,引起了肌肉的活動。中樞神經系統(tǒng)接受傳入信息后,可以傳到腦的特定部位,產生感覺,這一點在人類是可以根據主觀的經驗明確地報告出來的,在動物或許也有同樣或類似的“感受”。有些感覺信息傳入中樞后,經過學習的過程,還可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留下痕跡,成為新的記憶。

中樞神經系統(tǒng)在完成上述功能活動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即協(xié)調與整合。協(xié)調指整體作用中的各個作用結合成為和諧運動的過程。整合是指把單獨的、部分的活動變成為一個完整的活動過程。在這里,輸出不再與輸入呈一對一的關系,可以是多個輸入,轉化成單個輸出,或者相反。例如,當左腿屈曲時,右腿為了支持體重一般都是伸直的,而左腿屈肌是收縮的,伸肌卻是松弛的。這些活動都體現了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協(xié)調與整合作用。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