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背蛇生、躲蛇生
【來源】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朱砂蓮Aristolochia cinnabaria C. Y. Cheng,mss.以根狀莖入藥。春初新苗發(fā)出前或秋后地上莖葉干枯時采挖,去掉殘莖及須根,洗凈曬干。
【介紹】峨眉山一種稀有名貴的藥材,歷來視作治療胃腹疼痛的特效藥。最早見于《蜀本草》,叫做“辟虺(音“悔”,一種毒蛇)雷”。據(jù)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此物辟蛇虺有威,幫以雷名之。”因而又有“背蛇生”、“躲蛇生”的別稱。并說:“今川中峨眉、鶴鳴諸山皆有之,根狀如蒼術(shù),大者若拳。彼人以充方物。”因斷面有朱砂色點狀物,味苦如同黃連,故近代以“朱砂蓮”著稱。【性味歸經(jīng)】苦、辛,寒。有小毒。朱砂蓮是多年草質(zhì)藤本。根狀莖呈不規(guī)則的多節(jié)塊狀,外皮黃褐色,斷面黃紅色。單葉互生,葉柄細長而彎曲,葉片卵狀心形,先端漸尖,夏季從葉液開出黃綠色而具紫斑的小花,曲折條形,十分奇異。分布在海拔1100米左右中山地區(qū)的洪椿坪、石筍溝一帶,喜生于陰濕巖畔、闊葉林中。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腸炎,痢疾,尾、十二指腸潰瘍,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癰癤腫毒,外傷出血。據(jù)調(diào)查,夏季游山者,因受暑熱而有肚痛或胃痛時,磨水飲服,往往見效較快。
【用法用量】它以根莖入藥,性寒,味辛苦,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力。 2~5分,研粉或磨汁服;外用適量,研粉或磨汁搽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提示】根據(jù)國食藥監(jiān)注[2004]379號號通知,朱砂蓮具有傷腎的副作用,已經(jīng)設(shè)定為處方藥。嚴(yán)格管理,防止腎衰竭事故發(fā)生。
【出處】出自《廣西中藥志》
【拼音名】Zhū Shā Lián
【英文名】Root of Kaempfer Dutchmanspipe
【別名】辟虺雷、辟蛇雷、透水雷、辟水雷、雷見怕、牛血蓮、躲蛇生、避蛇生。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四川朱砂蓮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olochia cinnabarina C.Y.Cheng et J.L.Wu[A.minutissima C.Y.Cheng]
采收和儲藏:移栽4年以上時采收為宜。6-7月挖起塊根,除去殘莖及須根,洗凈泥沙,蒸至透心(一般需10-25min),再曬干或烘干。
四川朱砂蓮 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全株無毛。根塊狀,呈不規(guī)則紡錘形,長達15cm或更長,直徑達8cm,常2-3個相連,表反有不規(guī)則皺紋,內(nèi)面淺黃色或橙黃色。莖細長扭曲,具縱棱和粉霜。葉柄長4-15cm;葉片三角狀心形,生于莖下部的葉常較大,長5-14cm,寬4-11cm,先端鈍,具小尖頭,基部心形;全緣,上面綠色,具白色暈斑,下面脈隆起?;?-3朵組成短總狀花序,偶單花膠生;小花梗細長,基部具葉狀苞片l枚;花被黃綠色或暗紫色,基部球形,頸部窄縮并彎轉(zhuǎn),前部擴大并向一側(cè)展開是舌狀,舌狀體長卵形,先端圓鈍或具小凸尖,有5條脈;管口具紫色斑塊并疏生絨毛;雄蕊貼生于雌蕊周圍,花藥卵形;合蕊往先端6裂,裂片基部向下延伸成波狀圓環(huán),柱頭乳突狀,子房倒卵形,微具6棱。蒴果長橢圓球形,基部下延,連柄長6-7cm,黃綠色,具粉霜,熟后自果柄處6裂。種子三角狀心形,扁平,一面隆起,另一面凹下,外表褐色,密被疣狀突起?;ㄆ?1月至翌年4月,果期 6-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