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news/2017/r_ico_01.png)
消化內科學是內科主治醫(yī)師考試復習會涉及到的一科,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有關復習內容,供考生參考。
大腸分為盲腸(包括闌尾)、結腸及直腸。回腸末端向盲腸突處,形成上、下兩片唇狀瓣即回盲瓣?;孛ぐ瓴粌H能防止結腸內容物包括細菌逆流入小腸,同時也有控制食糜間歇地進入結腸的作用。升結腸及降結腸的前面和兩側有腹膜復蓋,后面借結締組織固定于腹后壁。橫結腸完全為腹膜包裹并形成較寬的橫結腸系膜,使橫結腸能成為弓狀下垂;一般橫結腸位于腹上部或腹中部,內臟下垂者可達髂嵴水平以下,觸診橫結腸,應注意此位置的變化。乙狀結腸的兩端固定于腹后壁不能移動,而中段有很大的活動范圍并可呈一定的生理性扭轉。直腸則有弓向后方的直腸骶曲和弓向前方的直腸會陰曲。
腸粘膜表面光滑,復以柱狀上皮。上皮細胞間夾有大量杯狀細胞。腸腺底部的未分化細胞有不斷增生分化及形成新生細胞能力。大腸腸壁肌層由內環(huán)、外縱兩層平滑肌組成。增厚的環(huán)肌是形成結腸半月皺襞的基礎。
大腸的主要生理功能在于吸收水分,形成和排出糞便。大腸粘膜腺體能分泌微堿性的濃稠沾液,有保護腸粘膜和滑潤糞便作用。大腸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從糞流中吸收水和鈉。正常人每天從大腸吸收水分500-800毫升;它還能分泌鉀,約隨大便排出4-9毫當量鉀。大腸還能吸收部份膽汁酸(約為總膽鹽庫的5-10%)。
纖維腸鏡可看清結腸回腸粘膜,回腸粘膜表面有絨毛存在,而盲腸粘膜則無。正常的結腸粘膜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濕潤性,粘膜下血管紋理清晰,半月皺襞形成的腸扭袋光滑、銳利。但腸腔及腸袋形式在各段結腸有所不同。降結腸呈筒狀腔道,橫結腸扭袋常呈倒三角形,升結腸扭袋多呈直立三角形。脾、肝曲及盲腸在視野中呈膨大的盲袋狀;但脾曲的內側壁有通向橫結腸開口。肝曲由于與肝臟緊貼,盲袋壁示灰青或灰蘭色。盲腸之盲袋可見二三條連結成V或Y形的粘膜皺襞,是確認盲腸的重要標記。在其附近,尚可見回盲瓣及闌尾的開口。若粘膜血管紋理消失,粘膜增厚水腫、反光過度增強、色澤分布不均多系炎癥改變。局限性出血斑或出血點若非插鏡或吸引所致,亦系異常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