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fā)作性急性代謝紊亂:
患兒多在3個月~2歲發(fā)病,因應激狀態(tài)(如上呼吸道感染、胃腸炎等引起的饑餓、高代謝狀態(tài))誘發(fā),表現為喂養(yǎng)困難、嘔吐、意識障礙、肝腫大、低酮癥性低血糖、肝酶增高、高氨血癥等。如果急性發(fā)作期間沒有接受靜脈注射葡萄糖及左卡尼汀,患兒可出現昏迷、死亡,易被誤診為瑞氏綜合征,或線粒體病。
2.心肌病表現:
多發(fā)生在兒童期,平均發(fā)病年齡2~4歲,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臨床表現,青少年及成人較少發(fā)生,包括擴張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以擴張型心肌病更多見。患兒一般出生情況良好,嬰幼兒期無異常癥狀體征,之后逐步出現心肌病和心功能障礙。正性肌力藥和利尿劑療效不明顯。心律失常盡管少見,也是兒童PCD疾病特征之一,可見室顫、房顫、心動過緩、長Q-T綜合征、短Q-T綜合征等。室顫可能是患兒就診的單一主訴。在明確診斷前可發(fā)生心力衰竭、死亡,這表明PCD如果不治療可以是致死性疾病。
3.肌無力或肌張力減弱:
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可伴隨其他癥狀尤其是心臟癥狀,肌無力可從近側肢體肌肉進行性進展。肌肉活檢可見脂質沉積。
4.肝臟表現:
肝腫大多發(fā)生在嬰幼兒及兒童期,可達平臍,肝臟B超顯示肝腫大,脂肪變性,青少年及成人較少發(fā)生。
5.其他表現:
妊娠期脂肪肝、耐力下降或心源性心律失常發(fā)作。成人期易疲勞或無癥狀。成年患者多數無癥狀,或癥狀輕微,表現為耐力下降,易于疲勞。心律失常較心肌病更常見。成年患者即使沒有異常癥狀,仍有發(fā)生心源性猝死的風險。多見于母源性肉堿缺乏的新生兒的母親,也有成年無癥狀的病例報道。新生兒篩查診斷患者,治療情況下多無癥狀,部分患者不治療也無異常表現。另外還有一些不典型臨床表現包括:反復惡心、腹痛、貧血、近端肌無力和發(fā)育遲緩、呼吸窘迫。智力運動落后、精神行為異常、易感染。而攜帶者多無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