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檢查又稱尿有形成分檢查,由于自動化儀器的使用,去除了繁鎖的離心方法,用熒光染色、流式細胞分析或高速攝影,不僅能將各種有形成分(如細胞、管型)定量,還能進一步識別各種顆粒如細菌、霉菌、結晶等,故近來稱為尿顆粒分析法。由于基層醫(yī)院尚未普及儀器方法,故仍應按衛(wèi)生部“尿液沉渣檢查標準化的建議”,使用光學顯微鏡、電腦及尿液沉渣計數板三位一體化的“尿沉渣工作站”檢查。
1 熒光染色流式細胞分析法 如Sysmex生產的UF-100、UF-50具此功能。尿液無需離心,標本用量少,用檢測尿中常見有形成分,每一標本分析量與檢測顯微鏡50個高倍視野相當,檢測速度快,每小時可檢測100個或50個尿標本,并可自動打印報告(有形成分粒子直方圖、散點圖等)。由于每份尿標本檢測步驟模式一致,便于質量控制和標準化。儀器綜合了熒光流式細胞、電阻抗測出的細胞大小及導電率等信息綜合判斷,因而檢測精確度高。此法能完成對尿中常見有形成分的鑒別與定量計數,在相當大范圍能對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管型、細菌進行準確計數、作出定量報告,具有手工操作法無可比擬的可重復性和極低標本互染率。與尿干化學試條聯(lián)合使用對臨床價值更大,UF-100的不足之處是:還不能檢出滴蟲、脂肪滴、病理及藥物結晶;也不能認別病毒包涵體或腫瘤細胞。大量細菌、酵母菌存在尿中可干擾紅細胞計數結果。也不能在影像中看到各種病理管型,并準確進行分類。目前還未看到國內公認的UF-100檢驗結果的參考值。
2 體外診斷影像系統(tǒng)——全自動智能顯微鏡(AIM) 1983年由IRIS公司首次推出黃色IRIS工作站,尿液中各種顆粒在AIM的影像經電腦處理在屏幕上顯示。該公司在2000年推出了改進型大型939UDX全自動分析儀后,2002年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論證建立新的IQ-200系統(tǒng)。包括專利的無玻片顯微鏡及獨特的高速數碼軟件及容易觀察(easy-view)顯示屏幕上顯示出尿中常見12種顆粒即白細胞、白細胞團、紅細胞、鱗狀上皮細胞、非鱗狀上皮細胞、透明管型、未分類管型、結晶、細菌、酵母菌、精子及粘液。并可根據操作人員需要對鑒定結果進行修改以區(qū)分尿中有形成分的亞類。IQ-200原理先進,綜合了尿中顆粒的大小、對比度、外形、質地等技術參數,由計算機判斷確定該顆粒的性質。IQ-200總體靈敏度83%(其中紅細胞89.4%,白細胞93.9%,細菌93.9%),總體特異性為83.8%(其中紅細胞89.2%,白細胞88.8%,細菌88.1%)。用此儀器后,顯微鏡復查率可<5%(UF則>20%)。對各種細胞、管型是否需進一步染色鑒別如用Hansel染色確定嗜酸性粒細胞,用蘇丹Ⅲ染色區(qū)分脂肪管型等未能解決,因為用計算機處理染色后顆粒攤難度較大。本儀器體積小,輕便,屏幕上圖形多種多樣,可提供相關的質控粒子,但IQ-200原理中未見壓力式流式分析系統(tǒng),缺乏染色直觀資料。據稱在456份尿標本檢查中,IQ-200發(fā)現14份病理管型,而UF檢出12份,前者敏感度、特異性似更高,但尚需較大范圍內更嚴格的對比觀察。
3 顯微鏡檢查尿有形成成分的進展 尿有形成分(顆粒)的自動化儀器分析法只能起到初步篩查作用。顯微鏡檢查仍是進一步直接地鑒別尿中有形成分的不可缺少的檢查方法。 筆者發(fā)現慕尼黑大海陸空腎病實驗中心2002年印的“尿顯微鏡檢查圖譜”在317幅圖中的放大倍數(目×物)有10×10、10×40、10×100數種,而其中10×100的圖有119幅,竟占總數的43%;10×40的圖有126幅占46%,而其他采用暗視野、偏差、相差、以至用電鏡鑒別尿中的圖達72幅,占26%。由此可見采有多種不同放大倍數,采用多種不同鏡頭識別尿中各種成分的重要性。但很多檢查項目不是在一般實驗室內能完成的,最好是臨床實驗室初步篩查,腎病實驗室進一步檢查,而研究室開展難度大的研究項目。
4 尿有形成分的參考范圍 尿沉渣參考范圍因方法、年齡、性別、地區(qū)的差異有很大的不同。使用尿沉渣分析的單位應檢查一定數量正常人群來確定參考范圍。新近德文版式書刊上尿沉渣參考值各異。有的堅持每高倍視野紅細胞0~5個(<5/μl),白細胞每高倍視野1~4(<10/μl),鱗狀上皮細胞每高倍視野5~15個,其他成分均應陰性。也有的主張10×10(目×物)放大觀察10個視野看管型、10×40看細胞。每高倍視野紅細胞為0~5(出現30%異常紅細胞則考慮為腎源性),白細胞每高倍視野也為0~5個,在約0.3μl尿中各種細胞0~1個判為陰性,1~5個為1+、6~15個為2+,16~50個為3+,>50個為多量。因此還需要在嚴格規(guī)范檢查方法的前提下進行不同人群的大樣本調查,科學地統(tǒng)計數據,以得出較正確的參考值結果。